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设立学士和硕士学位,构成学士、硕士、副博士和博士四级学位制度。博士、副博士学位的评定与授予工作由最高评定委员会和博士、副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承担,硕士和学士学位的授予工作由各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硕士、学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完成。俄罗斯学位管理中既延续了前苏联时期要求严、质量高的传统,同时又表现出中央集权与高校自治协调统一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2.
“学士”一词,早在我国周代就已出现了.但它始终没有学位的意义。直到清朝未年,由于受西方学位制度的影响“学士”一词才与学位联系起来。当时的清政府把西方学位制度中表学位中的一级“学士”一词的意义借用了过来,于是“学士”一词才有了表示学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尚施学 《上海教育》2014,(22):30-32
6月18、19日两天,上海师范大学在徐汇校区球类馆隆重举行“薪火相传 甲子风华——上海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领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学院党政正职、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和全体毕业生参加,校党委副书记葛卫华主持典礼。本次毕业典礼分四场进行,各学院院长高声宣读每一位获得学位毕业生的名字,毕业生上台接受拨穗,感受毕业典礼的庄严和隆重。  相似文献   

4.
据德国《明镜周刊在线》2007年3月5日报道:文科硕士学位制度已经存在了50年——现在它正在消亡。50年前,文科硕士学位(M.A.)的引入带来了传统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而50年后的今天,学士和硕士学位将以同样的方式为文科硕士学位敲响丧钟。  相似文献   

5.
认为学术权力以学术成就、学术经验、学术修养等为衡量指数,其合理性主要来源于专业背景、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高校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专业背景的非一致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与院(系)分委员会以及答辩委员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缺位与错位,颠覆了学术权力的合理性基础.强调学术性组织成员的专业一致性和学术审查的公开透明化是维护高校学术权力合理性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德国的博洛尼亚改革与高等教育学制与学位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年来的博洛尼亚改革,德国在2009/2010冬季学期已有79.2%的专业采用了颁发学士/硕士学位的新学制。也就是说,颁发新型学位的专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颁发传统学位的专业。不过,在新型学士/硕士专业注册的学生人数目前仅占全部学生人数的42.9%。这表明,博洛尼亚进程虽然改变了德国传统的学制与学位结构,但在德国尚未实现其预定的目标。传统与新型学制和学位的并存是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此外,当前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令德国对博洛尼亚改革的改革变得必要。  相似文献   

7.
《陕西教育》2014,(11):47-48
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近日出台《陕西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学位授权点如宋多篇沦文被抽检为小合格,将面临取消学位授予权的危险。 据了解,实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的目的,是为了解我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促进培养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促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2001年,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地区布点较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了质量检查工作。这次硕士学位授权点质量检查选择了从“入口”到“出口”的部分重要环节,即以研究生培养方案、入学专业课考试、学位课考试、学位论文等  相似文献   

9.
正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教育部2日在其网站发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征求意见稿指出,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从国家图书馆直接调取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抽取方式,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自行确定。按照学术学位和专业学  相似文献   

10.
美国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分别代表本科和研究生两大类教育4级不同的学术水平:由于准学士学位只是读完2年初级或社区学院的资格证明,不是攻读学士学位的必经阶段,因此美国的学位制基本上还是3级水平结构:美国高等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名目繁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因此美国的学位五花八门,达2000种左右,但按学位性质,不外乎学术(研究)学位和专业(专科)学位两种。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并重的当今世界,英语翻译必不可少.因此,求学英语翻译技巧、理论的人士不断增多,有的要通过撰写相应的学位论文来体现自己在该领域的学习、研究成果.因此,了解如何写好学位论文是当务之急的事情.本文作者从学位论文写作基础入手,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2006年度的32篇翻译类硕士学位论文的论文格式和篇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供初学者借鉴,以便让初学者打下学位论文写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施行学位制。始于1935年。1981年1月1日新中国正式开始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旧中国具有学位的人寥若晨星,那时的硕士总共只有232个,而博士一个也没有。不过,博士、硕士和学士这些称号的使用却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学位障碍,我国有必要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置独立的职业学位。职业学位可暂设为副学士和学士两个层次,预留硕士和博士的发展空间,同时,为其制定严格的授予标准和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名与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位评定委员会不是学位的评定机构,应当是学位授予单位中的管理机构,它的职责是批准学位,对学位工作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个机构的名称以学位委员会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一) 一九八一年我国正式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在短短的八年里,全国已有7.4万人获硕士学位,有1200余人获博士学位。到八七年底我校共有2156人获硕士学位,75人获博士学位,这说明我国在对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另一方面看,学位工作还有  相似文献   

16.
2024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影响深远。《学位法》制定过程中涉及若干重要的法律问题:一是《学位法》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国家学位制度与大学学位制度的关系;三是《学位法》立法的目的、立法依据和适用范围;四是学位授予单位资格的取得和丧失的条件与程序;五是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的关系;六是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院系评定委员会分会与答辩委员会的关系;七是学位撤销的条件与程序;八是有关学位纠纷的法律解决;九是对国外大学学位的认证,等等。对以上法律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理解和适用《学位法》至关重要。同时,作为教育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学位法》并没有穷尽所有细节,主要是确定了原则和框架,为学位工作的具体操作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总之,一部公正、透明、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学位法》对促进学术交流、提升教育质量、维护学位制度的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成人学士学位之意义窦志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位制度在我国建立较晚。八十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八十年代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18.
简讯三则     
▲今年三月份以来,我院各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学位条例》,先后对七七、七八两届毕业生的成绩和毕业鉴定进行了逐个审核,对符合“条例”有关规定的毕业生,报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分别授予政教、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六系的一千八百六十八名毕业生以法学学士、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的学位并分别寄发了学位证书。  相似文献   

19.
学位评定委员会是作出学位授予终局决定的主体,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是评价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的主体,二者的职权由于存在交叉而引发分配困境。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属性不明,产生了职权不当扩张的风险;答辩委员会的决议效力缺乏保障,存在职权受到架空的可能;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定位模糊,引发了存废之争。未来《学位法》应明确: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属性为综合性学位管理机构,兼具行政管理职能与学术权力,对学位申请人是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作出综合性评定;答辩委员会的法律属性为论文评阅机构,负责对学位论文质量展开专业判断;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法律属性为学位资格的预先审查机构。并且,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之间应是平行关系,后者的决议是前者作出学位授予决定的基础,前者应对后者作出的建议性决议予以尊让,仅对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作形式审查。当二者决议产生冲突时,应设立切实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学位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石。围绕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需求,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考虑,要突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二元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的“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科学型、应用型和职业型”的四级三类学位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学位制度体系,促进我国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其象征意义和实践意义早已超出学位制度建设的范畴。学位层级和学位类型的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