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现状的简要分析,认为当今知识分子应该关注处于社会最边缘的阶层,帮助他们在公共话语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站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者的立场上,倡导多元,尊重差异,为营造中国的公共空间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其瓦解的过程,揭示了哈氏关于“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借此反观当下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状况,分析知识分子在构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存在的问题,“知识性”与“批判性”二应不可或缺,并且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公共领域”及对社会进步贡献创造性智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存在著公共意识缺失的问题,给公共管理造成极大的负担。中国共产党应通过架构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提高公共管理效能,进而实现有效执政。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条件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一部分人开始认为网络媒体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实际上,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要在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很多困难:国家与社会严重重叠、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媒体管理机制僵化,短期内公共领域不会在中国形成。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关系在成人高师函授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关系学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主要研究一个社会主体(如社会组织)如何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双向沟通的手段,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使自己和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同步发展。这是现代社会组织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当前,公共关系学已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华大地得到迅速传播,它对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沟通信息,加强联系,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发生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把公共关系学运用于成人高等师范函授…  相似文献   

6.
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美国学Aschauer(1993)的算法,对中国公共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收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1年间中国公共教育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为0.073,而公共教育投资的年平均社会边际收益率为11.5%。表明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大致趋同的边际收益率,没有证据显示我国存在公共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哈贝马斯以公共领域作为理论基点,通过研究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联,去构建合理的社会发展公共理论体系。通过解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语境,审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问题,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表达你自己”是大国崛起要迈过的三道坎儿。中国公共外交是在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之后表达你自己的形式。而这又细分为五个基本问题:为何表达?谁来表达?向谁表达?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作为回答,文本认为:公共外交已成为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针对周边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关切,公共外交的重点是争取中间派;弘扬中国文化、阐明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是表达中国的三大主题;要在继承传统中华文化道统、包容西方话语基础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随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继提出,中国公共外交迈入自信、自觉的发展阶段。这是“三个自信”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是当今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转型进行了研究。抛开哈氏“公共领域”的资本主义语境来探讨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公共领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二、遵守公德,维护公共生活社会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每个公民都应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提高自己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自觉性。无规矩不成方圆!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受到了普遍点赞。但笔者观察到,也有部分人在“学术自由”的旗号下,认为是政府“统一思想”“压制学术自由”,是“洗脑”的行为。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各种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社会呈现着思想多元化趋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也诞生了很多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社会已经足够开放包容。当然,历史也已证明,只有能够进行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社会才能进步。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德育应该破解的重要课题。公共领域是每个公民共同需要、共同拥有的生存、生活环境。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作为文明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都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其核心在于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秉持社会公正和社会良知,把握自己的言行,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内化效果。一个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强化自己的公…  相似文献   

13.
一、台湾社区大学的办学理念 1.拓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 从教育改革到社会重建是民间教改运动的基本理念。推动设立社区大学,以活化社区、解放社会力、培育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能力,则是教育改革新的着力点。社区大学重视社团活动课程,以发展公民参与公共领域的知能。学员可以得到较扎实的自我发展机会,深化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康宁教授认为,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但是这种认定难免会产生以下四种困境:教师社会角色的应然取向与实然状态的混淆与危险,教师社会角色应然取向的暧昧与难为,对教师作为代言人的留恋和幻想,以及教师社会角色的的虚无。基于以上困境.教师的社会角色应当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特殊走向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时空中,一方面,公共意识呈现萌动与异化、觉醒与混沌、理性与勃发的历史嬗变;另一方面,公共意识促进着“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型重构、公共生活参与的主体互动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不仅可视为一种历史的解释范式,也可视为一种实体建构的规范范式,从而得出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是公共意识生长的轴心空间。  相似文献   

16.
小康社会是中华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原有的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化)之间,将会出现一个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出现,将改变中国传统社会权力“私密化”的格局,在促进政治明建设的同时,实现整个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而社会生活的这一变化,又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思维转型,进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市场经济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结。市场经济一方面孕育和造就着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又以公共领域作为自己坚实的社会基础;公共领域一方面以市场经济为生存、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维护、规制着市场经济并以自己的形式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因此,深入探讨这一辩证机制既具理论价值又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伦理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处理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时下造成中国公共伦理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影响中国公共伦理体系构建的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迷失、道德评价标准紊乱、公共伦理监督机制弱化、公共伦理教育扭曲以及非道德主义泛滥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当代中国公共伦理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现实问题困扰着社会建设与发展,为迎合时代改变,创建和谐社会,我国急需加强农村服务建设、重视“三农”问题,均衡城乡发展,综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建设的核心指标,然而,对于农村建设普遍落后的我国而言,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非常不易。农村建设障碍限制、农业生产结构薄弱、农民消费能力低下等问题,是摆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面前的三座大山,要搬开这三座山,必须创建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以维护公共体育服务成果,推动相关事业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机制的构建问题,深度解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国家—社会”动态平衡结构中探寻公共行动生成的中国密匙,既是研究该论题的一个学术观察点,也是需要深化的一个学术生长点。考察公共行动的中国生成,国家与社会的互构谐变、自我与他者的文化互动、权力与权利的互构生成,构成公共行动生成的中国要素;公共行动生成的虚妄与式微、萌醒与隐忧、传承与再造,展现公共行动生成的中国历程;拓展公共领域、培育公共精神、彰显价值正义,是推进公共行动生成所需要的空间正义、主体品质、文化引领,预设着公共行动生成的中国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