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只有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学校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校特点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出力流汗中发展自理自立能力;打开由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组成的全方位劳动教育时空,提高劳动教育实效,让每个生命都闪光。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使命。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劳动价值观功利化物质化倾向、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关心和了解程度不高等问题。高校应在进一步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劳动+”价值观塑造、“劳动+”课程建设、“劳动+”实践育人的特色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夯实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石,浙江省宁波市东恩中学构建了由学校劳动课程化、家庭劳动常规化、社会劳动项目化组成的“三化”劳动教育养成体系,打通了劳动教育在家庭、社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5.
在相关“五育融合”的重要论述中,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根本要求。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对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的劳动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种植活动是一个需要动手的过程,栽种、浇水、除草、施肥、拔草、收获等,都是劳动的过程。在种植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种植的方法、照料养护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不少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学生参加劳动之后,劳动教育就结束了。学生劳动创造了什么财富、价值,学生并没有看到,更没有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半截子”的劳动教育,顶多只有一半的教育效果。一些研究者和教师甚至提倡劳动游戏化、娱乐化。然而,劳动游戏化后,学生很可能认为自己所参加的是游戏而非劳动,哪还有劳动教育的意义呢?以创造财富与价值或获得报酬为目的,是劳动区别于游戏、娱乐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活动的根本特征。因此,劳动教育应当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报酬)。马克思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劳动之所以最美丽、最光荣、最伟大,之所以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根源都在于劳动者能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报酬)。  相似文献   

8.
2020年3月20日,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对目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现象进行纠偏扶正。学校可以活用校园文化,思想引领小学生;活用校园生活,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活用学科资源,进行全科育人;活用生活实践,在特色活动中整体育人;活用人力资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利用网络资源,寓教于乐。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增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工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然后阐述了“工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体系建设,接着论述了“工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体系实践,最后对“工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自2020年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相关社会实践及学术研究活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现有研究也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不足是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阻碍着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梳理相关政策精神的落地情况及具体实施中的困境,从“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视角,探索高校劳动教育中观体系构建路径,通过思辨研究,发现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具有理论可能性和现实操作性。从全员协同、全过程融通、全方位集成的视角,劳动教育中观体系可从统筹规划、主体协同、多元集成、纵向贯通、优化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的教育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都应该教导学生先从认识自己出发。对儿童"自我"的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等。本文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视角,以生命教育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背景,论述在"自我"教育下,儿童在感受、感动、感恩中,体验生命、关怀生命、服务生命这一由"感"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乔小花 《甘肃教育》2022,(12):27-30
当前,初中劳动教育仍存在地位边缘化、内容形式化、路径单一化等突出问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初衷相背离。文章从挖掘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出发,通过整合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即一方面,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条单线劳动资源全面整合,让家庭、社会与学校功能互补,形成闭环支撑链条;另一方面,把家长、教师、群众三个群体优势力量集中发挥,让家长、群众与教师同向发力,形成相互支持局面,力求通过体制机制的搭建,更加系统地让初中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着力把初中生培养成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力量,进而激发生命潜能,促进生命成长。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厚植于中华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序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校劳动教育却面临主体缺失、形式单一、评价机制滞后、专业特色缺失等多重困境,从宣传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安排,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制度性举措。“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所设定的驱动性问题、核心概念等,展开系统深入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十分适宜于劳动教育课程这种主体性活动的实践探索。在“项目化”学习理念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获得心智等多方面的成长,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育人途径。本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最好以“食育”为突破口,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力,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曾祈佳 《广西教育》2022,(13):11-13
本文以南宁市月湾路小学为例,探索拓宽小学劳动教育渠道、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五融”模式,即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课程建设、融入课外实践、融入信息技术、融入家校共建。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民富国强等具有重要意义。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理论和政策的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在劳动教育视域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构建可从优化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健全记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第二课堂工作机制、提升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力水平等方面开展,从而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丁耀春 《科幻画报》2022,(5):372-374
广大小学生由于未真正被“社会染缸”浸染,在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十分必要。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积极普及,可以为今后中、高等阶段的劳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开展系列特色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体质,通过参与强度适宜的劳动,不仅能增加肺活量及提高体能,还能避免肥胖。劳动教育也属于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有助于小学生从劳动中发现美、感受美、体悟美,更有助于其创造很多美好的事物。对此,本文将立足民族地区,聚焦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简要分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的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将“理解教育”的文化内涵纳入立德树人的德育行动中。在落实五育并举的同时,构建了基于“理解教育”文化内涵的劳育“五星”课程体系。学校创设劳育“五星”课程的实施路径,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范式,突出劳动的多元评价手段,形成五维联动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