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句暖心的话语,温暖了心怀;一抹鼓励的眼神,激起了勇气……青春的路上,正因有了搭档,才让时光充盈着幸福与感动。快快打开记忆的闸门,看有哪些最佳搭档暖了我们的青春?密密麻麻的笔记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岳炜琳“唉,我的数学又完了。”望着同桌扬起的满分试卷,我的难过中多了一丝忌妒。“又考砸啦?让我‘欣赏’一下。”话音未落,同桌一把夺过我的试卷。“啧啧,这么多红叉。”嘲讽的语气,辣眼的分数,鲜红的叉,似编成的一张大网,罩住了我。我的情绪顿时爆发,丢下一句:“要你管!”甩门而出。隐约间,她好像愣住了。  相似文献   

2.
<正>收看CCTV-1“故事里的中国”栏目,革命先烈李大钊振聋发聩的话语,言犹在耳——“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思绪万千,我不由想到了教育,想到了老师,想到了透映于他们身上的那洋溢朝气、充盈活力、激情澎湃的精神姿态。  相似文献   

3.
校长,应该是一种思考的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茂德 《江苏教育》2007,(17):40-41
曾有记者采访我的时候,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多年的校长实践,你有什么样的深刻体悟?”我觉得实在难以用一两句话来回答,甜、酸、苦、辣,各种滋味都有,但我还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校长职业其实是一种思考的职业。”  相似文献   

4.
世间美丽的词语千千万万,最美丽的一个也许属于"青春"。一首题为《致青春》的小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我曾在远方看见过你向我招手,可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了!"是啊,青春人人都会有,但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如夏花般绚丽。透过这些青春岁月里的故事,你或许会思考:我的青春之花该在哪里绽放呢?  相似文献   

5.
<正>白居易因“一篇长恨有风情”而传扬千古,但《长恨歌》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关于它的立意、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而概之,有这么三说:爱情说、讽喻说、爱情加讽喻说。根据前二类截然不同之说和第三类折衷调和之说,根据艺术的事实本身,我取第一说——《长恨歌》为讴歌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风情”之作。  相似文献   

6.
一夜已过去。这个世界天天忙碌地旋转着。每一天都有星星升起又落下,每一天都有一大堆歌手继续扯着嗓子唱他们的歌。而再也没有你的身影。你的生命终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听不到你的新歌。和A—Mei合唱的那首《最爱的人伤我最深》在各大排行榜上势头正焰时;《口是心非》专辑刚刚推出四天,余音尚还袅袅,你竟已无声地走了。乘着风走的?带着你的音乐?二在喧嚣的世界中你歌唱着生活。你歌唱过“大海”,歌唱过“一棵秋天的树”,还有那“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你憎恶丑恶,你说“因为征战杀伐我快要没有朋友”,你说“不要束缚只要自由自在”……音…  相似文献   

7.
<正>一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日子在学校,我和孩子们四目相对,忽然莞尔:来,约会去!上学约等于约会,上班约等于约会。我努力创造着教育的美好与诗意,与孩子共享日常生活中精致有味、充满感动的细水长流,也让我们的每一天都长成了“约会”的模样。  相似文献   

8.
<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生的长度似乎已成既定,但科技的发展却细化了生命的枝节。有人说:“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都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而我认为,应乘科技之舟,掌时间之钥。乘科技之舟,掌时间之钥,善用科技,让生命铺满时间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9.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者李大钊在一九一六年发表的《青春》一文中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喊出了时代的呼声,他要求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文化,从腐朽的封建思想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呼吁青年们“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到了一九一九年,李大钊就明确地指出,“现在的时代是解放的时代,现在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新潮》第一卷第二号)过了一年,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所以我们的解放运动第一声就是‘精神解放’!”(《李大钊选集》第三○九页)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也曾提出青年自求解放的问题。他说:“解放云者,脱离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他在总结近世欧洲历史经验后提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他希望青年从“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思想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初识“国培”,渝出的欢喜和期待不言而喻;走进“国培”,整日的忙碌和困惑不可名状;深入“国培”,紧张的幸福和充实不期而至。在“国培”中,每一天都是精彩,每一天都有进步,每一天都有收获。“国培”如春雨阳光走进我的生活,走进我的心里;“国培”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国培”更像绵绵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描写欧阳修宴请宾客的场景的。“射”书下注释为“投壶”。但投壶是什么样的游戏,我查阅了些资料并整理下来。  相似文献   

12.
做一个战士     
<正>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相似文献   

13.
西汉刘向于《战国策》中说:“见兔而顾犬,为时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我认为,此言差矣,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补牢”是因已经“亡羊”。但若这一次就已经“亡”了所有羊。还算是未晚吗?  相似文献   

14.
这个九月     
欧阳文静把自己的女主角叫做“九月”,让我想起了以前写过一个叫“七月”的女孩——对于一颗敏感的心,那些青春激荡的岁月中细雨一样飘落的故事,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只能把挂满叶子的植物叫做“树”,而思绪万千的日子便以“九月”而名之了。这篇《九月荼蘼》流畅优美,而且相当讨巧,是中学生们喜欢的类型。我却更喜欢下一篇的《青春的旋律》。文章分几小节,每一节都足够精练完整,像几个精致鲜润的小果子摆在那个叫作“青春”的盘子中。无论是细细地看还是细细地品,可当“赏心阅目”四个字。可看来看去,似乎每个果子上还留…  相似文献   

15.
<正>她是一株素心兰,内藏宽厚热情个性执着之气,外露温婉含蓄淡定沉着之象。未见其人,先阅其文。2012年,在编辑会员刊物《少年文学之星》时,一篇《昨夜风雨》的随笔让我惊艳,更让我惭愧的是,这么好的作品竟出自一位六年级的小女孩之手。这让我在此后每一个台风天都会想起她的这篇文章。"昨夜,风雨交加。"就这么,6个字完成了第一段,散漫而随性地  相似文献   

16.
还书     
星期天吃过早饭,妻子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青春之歌》,就笑我:“都多大岁数了,怎么又想起看《青春之歌》了?”我说:“我不是要看,而是要把这书给人家还回去。”妻子仍笑着说:“这么老的书了,你还给谁?”我把书打开后,指着扉页上:“赠树人同学:愿你早日成为文学家。同学晓林于1965年7月20日”的字对妻子说:“你看看,我就是要把这书还给这个赠给我的人。”我从懂事起就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生活艰难,一直到中学时代,从来也没有买过书。1965年3月的一天,正在初中三年级读书的我向同学晓林借了一本《青春之歌》,并答应只看三天就还回去。可是快…  相似文献   

17.
<正>那些人物被学生时代的我们视为“神明”,在十几岁,我们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热烈地表达着我们的喜欢,像倾盆而下的大雨,像奔腾汹涌的河流,无所畏惧,不言放弃。我的青春里,永远为一个人保留他的名字。他是悬疑小说《盗墓笔记》中的张起灵。1《盗墓笔记》的大结局是2005年写完的,书的最后,张起灵代替吴邪回到了长白山守护青铜门的秘密。他对吴邪说:“10年之后,如果你还能记得我,那就打开那扇青铜巨门来接替我。”  相似文献   

18.
姜有荣 《新读写》2013,(3):36-38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有一句经典台词:“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那么,就写作而言,“三点一线”的无限空间又在哪里呢?王蒙在《青春万岁·序诗》中写道:“眼泪,欢笑,深思,全都是第一次。”其实,“三点一线”之中也有诸多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风景。写之,读之,同样让你怦然心动、颔首称奇。它让你不能不叹服:“对于我们的校园,不是缺少风景,而是缺少一颗感知、感受、感悟它的灵动之心。”  相似文献   

19.
“三八”妇女节前一个星期,我就在考虑(lǜ)送妈妈什么礼物,想了好长时间,才决定拉一段小提琴给妈妈听,曲名叫《希望》,我希望妈妈每一天都开开心心!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题名为《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当时郭沫若29岁。“神”是人建立起来的崇拜对象。面对新时代的郭沫若正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青春的需要。虽然郭沫若已处于告别青春的年龄,而生命的青春和诗的青春仿佛刚刚开始。他以青春的血性感觉着“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梅花树下的醉歌》)他又以青春的真诚朗声宣布:“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9行诗中,竟出现了22个“崇拜”。郭沫若体认了“偶像崇拜者”与“偶像破坏者”的双重身份。破坏的是虚饰的偶像。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