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乐群 《中国广播》2018,(12):22-24
本文以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广播剧《本色》为例,对广播剧创作过程进行剖析,笔者认为,时代脉动、工匠精神、声音特质是该剧成功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在被广告界称为"内容营销时代"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文艺形式与广告之间实现了跨界合作,微电影、微小说、微广播剧等无一例外地与广告相融合,它们突破了传统植入式广告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传达方面的限制,将商业广告引入了一个全新境界。而在众多"微时代"的新产物中,微广播剧诞生时间最短(业内将2012年称作"微广播剧元年"~([1])),但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却非常广泛,微广播剧广告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故事"。  相似文献   

3.
赵明  柳莺  王波 《新闻前哨》2009,(1):55-56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时常常讨论的主题,它已经成为影视剧提高自身美誉度、体现受众至上观念的重要手段。广播剧亦是如此。近几年,广播剧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普通人生活,描写普通人情感,讴歌普通人精神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广播剧大家庭催生了新的成员——微广播剧,相对于传统广播剧而言,笔者认为微广播剧保持了艺术特点和选材要求两个"不变",但也存在着传播更方便、篇幅更短小、人物更集中、情节更简单四个"变"。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少儿广播剧机遇与挑战并存,凭借"互联网+"的新型思维理念,提出少儿广播剧会员制度、大数据下的云广播设想、线上线下齐互动的服务方式,让"互联网+"少儿广播剧能在媒体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6.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广播剧,本文认为比讲故事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的面貌、性格和精神内涵。本文以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为例,阐述人作为剧作的主体,是故事的灵魂,是主题的具象表达,也是人文精神最为生动形象的体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真实地呈现出来,着力表现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精神高度,是道德模范广播剧的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广播剧的制作是把广播故事的剧本声音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它考验了制作者对故事情节、感情的理解及对声音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音响与故事具体情节协调配合,充分展现广播剧独特的声音魅力,即听众在听觉欣赏的同时,产生视觉上的丰富联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刺激听众的心理,产生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沟通.好的广播剧能融入受众心理,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共鸣,从而使广播更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杨宁 《青年记者》2022,(3):61-63
舆论的形成发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故事类话题而言,它们引发广泛讨论的前提包括:首先,故事文本需要符合召唤结构,通过"空白""否定""期望"等方式唤起受众关注乃至参与讨论的兴趣;其次,故事文本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情感整饰、情感交换、语介联想等方式激起受众的情绪体验;最后,故事文本能够为观众提供扮演英雄角色的机会,让他们...  相似文献   

10.
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使报纸副刊遭遇时代瓶颈.在文化日遭冷落的情势下,报纸副刊特别是城市党报副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版面被一再压缩,有的甚至被取消.《烟台日报》"半岛"副刊这些年一直在坚守和创新中前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了较高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坚持地域性原则,立足胶东半岛,传承文脉.创刊60多年来,《烟台日报》"半岛"副刊保持一贯温文尔雅、清新优美的风格,总是把最美好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读者.目前开辟的"名家走笔""烟台山下""心灵家园""城市印记""胶东风情""诗歌苑"等栏目,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景观、新感受、新气象,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在使作品保持思想艺术品位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读者的情感需要和审美习惯,使"半岛"副刊成为港城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块雅俗共赏的精神园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从情绪角度开展危机传播的研究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由此本文主张在关注危机传播中个人情感因素的同时,引入社会情感的维度,主要分析了"怨恨""对立""不信任"这三种在我国危机传播中主要出现的社会情绪。同时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危机情境下情感传播呈现出"后真相"、"后现代"特征,以期丰富发展原有的理论,对危机传播管理和舆论引导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有别于《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文茜的百年驿站》是完全不懂政治、不关心经济的读者也能亲近和拥抱的一部文学作品,书中收录的大多为陈文茜创作于2010年底—2011年的杂文随笔,是一本以情感为线索、人物故事为表象、思想为内核的历史人文散文集,所涵括的既有看得到的世界,也有看不到的内心。文茜说,"他们的漂泊与沉默,是我一整年的回忆。""他们"中,既有献身时代、沉默不语的"父祖辈",或有数面之缘或神交已久的名流贤达,也有重情重义、英年早逝的友人,在天灾面前坚守着自己的土地与信仰的普通民众,还有风云变幻中令人嗟叹与凝思的历史人物。《文  相似文献   

13.
朱煜 《出版广角》2021,(20):81-83
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战"疫"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姿态.中国的抗疫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的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科学决策.在此次疫情的抗疫精神传播中,媒体面临"分层化""复合化""去中心化"三个挑战,积极掌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拓展自身传播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介传播效果,强化了中国"抗疫精神"的内核塑造.  相似文献   

14.
主题谋划是广播剧精品创作生产的基础环节,也是源头工程。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在广播剧创作中,立足广西本土资源,关注重大、深挖独特、以小题材展示大主题,讲好广西故事,实现了广播剧精品创作质与量的飞跃。本文从获奖作品的分析入手,从素材收集、主题提炼、剧情设置、音乐音效、手法创新等进行多角度分享。通过案例呈现,分享广播剧主题创作体验,探寻共性特征。在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广播剧精品的实践中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路径以及内在机制。广播剧,作为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戏剧形式,在媒体融合时代迸发出了新的生机,而微广播剧作为广播剧的一种新形式受到众多从业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姚睿 《现代传播》2017,(11):141-14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的内容生产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游戏化""动漫化""新媒体化"等特点。主流观影群体平均年龄的下沉及青年亚文化加剧了这些特征。作为故事生产者的影视编剧要深刻体悟跨媒介叙事的特点,洞悉新时代受众的审美旨趣、情感结构与消费习惯。在影视编剧的教育与学习中,应建立跨媒介叙事的教育训练体系,培养跨媒介叙事的创作观念,加入跨媒介形式的叙事训练,使学生掌握融合动漫与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广播剧《格桑花开》为例,阐述了广播剧直抵人心的声音魅力,分析了广播剧在时代主题表达、真实与艺术结合、音响与音乐融汇等方面的创作要点以及广播剧的多媒体拓展。笔者强调用匠心制作精品,提升声音品质,以优质内容增强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正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历史……当这些被冠以"微"字头的网络产品还方兴未艾之时,近两年来"微广播剧"又大张旗鼓登场了。微广播剧与传统广播剧是什么关系?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剧,还是广播剧的新形式,或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产品?微广播剧的基本特点、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是什么?本文拟从与传统广播剧、与微博等网络产品的对比中对微广播剧作一些概念层面上的初步分析和梳理。这不是对已有的"微广播剧"做经验和实践上的理论总结,因为一则作品太少,二则这些作品之中有些作品算不算微广播剧还有待商榷;而是对微广播剧作学理和逻辑上的分析和正名,目的是期望对微广播剧的创作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9.
江小萍 《新闻前哨》2003,(12):58-58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更加急切地寻找一种精神上的需要,那就是情感。 在今年的“广播文艺”、“广播剧”参评作品中,大都注意到了理念人性化、作品人文化的特点。广播文艺工作者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感染,所以,作品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作品中很容易就能找出许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它们以情传理,以情动人,极大地满足了听众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0.
黄河 《视听》2021,(1):95-96
电影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国影视作品取材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本土故事,而是着眼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并体现出迎合跨文化传播时代语境的趋势特点.迪士尼真人版《MuLan》便取材自《木兰辞》,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影片被大量中国元素所包裹,然而其实质却是美国梦的价值内核,由此引发观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