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爱具有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双重属性,理智性表现为教师尊重学生的完整与自由,情感性表现为教师给予学生无私的关怀。在教育惩戒中,师爱的存在承担起了惩戒双方的责任,丰盈了惩戒双方的情感,也成就了师生的生命;同时,教育惩戒也为师爱的流露创造平台,帮助教师在惩戒中宣扬教育使命,于言说中浸润师生情感,在引导中塑造独特灵魂。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需要爱和关怀,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新的视域.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教育惩戒需以尊重和接纳学生为前提,以追寻幸福作为根本出发点,以自由作为理性范畴,以责任作为人本之基.关怀视域下的教育惩戒具有关系性、延续性、关怀性等特征,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需要遵守以人为本、适度比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戒需要建基于正义之上,唤醒学生内在良知,维护正义的秩序,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惩戒需要秉持教育品性、关怀学生成长、指向学生的自觉与自律,确保惩戒在目的上出于正义、在实施中坚守正义、在结果上凸显正义.违背正义精神的教育惩戒会异化为一种纯粹的“恶”,一种压迫、宰制、边缘化、暴力等.合乎正义精神的教育惩戒,首先要坚守惩戒的教育品性,指向学生成长;惩戒的运用要审慎,不到非常必须不使用;结合学校或班级情况建立一套具体公开透明的惩戒程序,鼓励多方主体参与其中商讨;惩戒之后,还需要关怀学生,了解其心理,助其成长,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终极善”与惩戒手段“必要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戒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惩戒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引航“问题学生”,强化教师职责职权的“成人”价值;助力维护正常校园秩序和学校正义空间的“成事”价值。教育惩戒的实践向度主要体现为:理念向度:从“规训”到“教化”;主体向度:从“一元”到“多元”;情感向度:从“惩恶”到“扬善”;道德向度:从“合理”到“正当”;法律向度:从“规约”到“合法”。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戒落实到实际教学情境中总是面临各种问题与困境。从当前中小学课堂的特点来看,“罚抄、罚站、罚劳动”这样传统的惩戒方式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教育惩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教育惩戒的实施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阐述教育惩戒的缘起与内涵、教育惩戒实施的合理性等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教育惩戒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惩戒要有“度”:既要有制度的参照,也要有尺度的把握;惩戒要有“爱”:既要传递教育的温度,又要巧用惩戒的方式;惩戒要有“效”:用公正、对话、理解来保障惩戒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教育惩戒手段则几乎是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教师唯恐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被指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教育惩戒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倡导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民主、宽容,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需要惩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包括中国教育报在内的各大报刊杂志连续好几期都热烈地讨论了教育惩戒问题,对此有很多肯定的、赞成的意见。笔者也认为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要的辅助的教育手段。它是指教育机构或教师依法对屡次严重违规违纪并在“温柔教育”、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的对学生实施的以教育为前提、以惩戒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身心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的教育和惩戒。惩戒、惩罚是其手段;戒除、防止是其目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惩戒权都有所保留.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把握好“度”是成功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教育惩戒应当以师爱性原则为前提,以“法”为依据,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界限,要与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相配合.用好教育惩戒这把双刃剑,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更高效.  相似文献   

9.
教育惩戒对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惩戒政策经历了由“取缔惩戒”到“恢复惩戒”再到“规范政策”的过程,构建了教师、学校、地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惩戒治理体系。教师层面,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层面,注重营造依恋关系;地区层面,全力提供行政支持。纵观英国教育惩戒政策,呈现出重视学生行为品质、师生和谐关系、多方力量参与以及不良行为预防的基本特征,对我国教育惩戒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包括中国教育报在内的各大报刊杂志连续好几期都热烈地讨论了教育惩戒问题,对此有很多肯定的、赞成的意见。笔者也认为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要的辅助的教育手段。它是指教育机构或教师依法对屡次严重违规违纪并在“温柔教育”、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的对学生实施的以教育为前提、以惩戒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身心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的教育和惩戒。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大学行使教育惩戒权时有行政化作风倾向,对法律赋予的让渡权产生异化。新时期,大学教育惩戒要摆脱工具理性,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旨归,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而体现人文关怀因素的教育惩戒路径主要有:惩戒制度的制订和内容体现大学生"人"的因素、惩戒制度的执行体现"伦理道德"因素、惩戒组织机构体现人性化架构和大学生自治组织的自律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2.
教育惩戒对于实现教育目标而言不可或缺。澳大利亚的教育惩戒理念经历了从“排他性”向“恢复性”转变的历程:一方面,对传统惩戒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包括废除体罚,强调排除措施法定性、程序性和公平性,严格限制排除措施的运用等;另一方面,引入了包括同侪调解和恢复性会议在内的一系列恢复性惩戒方法,提升教育惩戒的回应性和包容性。我国在未来的教育惩戒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可积极引入恢复性惩戒理念和借鉴他国经验,在惩戒权的设定和实施方面体现更多的参与性、恢复性、系统性特征,以便更加契合教育法目标。同时,有必要以恢复性惩戒理念为指导,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的教育惩戒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是对传统理性伦理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主要包括:特殊化伦理对普遍化伦理的超越;关系自我对单子自我的超越;伦理情感对伦理理性的超越。从这种新的伦理理论出发,诺丁斯建立了一种以关怀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模式。研究者在对诺丁斯这种教育理论进行详细解释之后,认为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及其基础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可能“界限”:关怀的正当性;伦理性关怀的可能性;关怀作为特殊化伦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在推动教育惩戒从理论预设走向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亟须以生为本,做到有情可循、有理可据、有法可依。一是将合道德性作为教育惩戒的价值追求,在坚守“教育爱”的前提下,通过“同情共感”引发学生内在的规则意识,使其自觉形成社会秩序感和道德责任感;二是将合理性作为教育惩戒的核心准则,实施中做到关注年龄分界点、注意分寸临界点、捕捉态度转变点;三是将合法性作为教育惩戒的实施要旨,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错误行为性质,选择适切的惩罚形式并掌握合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刘夕容 《林区教学》2012,(12):43-45
惩戒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在性质、表现形式、目的等方面与体罚有着本质区别。惩戒教育是赏识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保障,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实施惩戒教育必须遵循合法性、教育性、适度性、科学性等基本原则。实施惩戒教育还必须加强惩戒教育立法,制定惩戒教育细则;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使社会对惩戒教育的认识趋于公正;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戒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惩戒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教育活动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在角色理论的视角下,教育惩戒的正确实施与师生双方的角色期待和角色选择密切相关,失败的惩戒往往源自于彼此角色认同的差异所导致的角色冲突。基于角色理论,加强教师的角色调整与重塑,增强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并以这两对互动关系为基础,协调其他角色主体的互动关系,是实施教育惩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教师教育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惩戒不可或缺。科学实施教育惩戒,首先需要把握依法依规、明确目的、规范程序等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惩戒性与赏识性、协同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要充分发挥教育惩戒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重塑教师权威及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蒋健 《辽宁教育》2022,(4):44-4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师群体。《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了规定,给教师送上了一把“戒尺”,但又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考验,是对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艺术的考验。要想用好这把“尺”,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关键字,即“本”“度”和“术”。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对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协调家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制度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执行教育惩戒的现状出发,合理把握教育惩戒的温度、尺度、效度,让教育惩戒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灯”和学生、家长心中爱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20.
议程设置理论下的教育惩戒舆论传播为教育惩戒立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媒体对于教育惩戒这一议题的不同内容报道安排了不同的优先层级,其中家校关系、惩罚手段、惩戒程序、惩戒的起因和目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媒体最为关心的议题,这正是媒体通过安排不同层级的议题来引导受众“想什么”。在媒体的价值选择上,大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只有少部分自媒体存在明显的情感倾向,这对于引导受众“怎么想”有一定的煽动作用。教育惩戒立法工作可以考虑以“负面清单+惩戒原则”代替细则规定,构建四位一体的规制制度以及成立独立机构保证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