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实验班全面推行新课堂模式已有半个多学期了.新课堂模式是在一节课最后十分钟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在课上前35分钟进行分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适应目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作者长期的工作实践,就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劣与困惑、关键性等三个问题进行实践性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倡导"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努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每分钟尽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每个环节尽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可以通过以下课堂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初中历史与社会"234"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234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2个时间段,学习过程中始终体现3为主原则,包括4个学习板块.2个时间段基本分配为"2025","20"是指课堂前20分钟左右,"25"是指课堂后25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4.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有效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基于一线教学经验,对美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究,如丰富多样的合作学习形式如何巧妙地在美术教学中发挥高效作用、如何利用"合作学习"突破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使"合作"成为创新评价机制等,希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让美术课堂真的"活"起来.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采用活动的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而要改变过去政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全面发挥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深入,历史学科实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课堂变得"活跃热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实践证明,课前精心编写教案、学案,并做好上课准备工作;课中"六环节"操作模式;课后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喜欢老师,开展手抄报比赛,激发学史兴趣,才能真正让课堂"有序地热闹"起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不少成果,"271"课堂模式就是较为突出、较有代表性的一例.所谓"271",即从时间上讲,一节课教师用20%(10分钟左右)用于点拨,学生学习、展示用70%(30分钟左右),10%的时间(5分钟左右)用于巩固、检测、反刍.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践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在学校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在英语教学中,我尝试着将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更新了讲课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9.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明显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日常教育中,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手段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堂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它既能让教师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有所收获,又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堂实践中"少教多学"这一特征。但是,其实用性或者可操作性到底如何?反思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理想,而问题之一我觉得是小组文化的建设。通过对我校英语组的教师和若干班级的学生就"小组合作学习"这方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2,(Z2):74-75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投入度不够,互相推诿,没有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合作学习呈"低效"状态。能否寻找一种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最大限度地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将有效教学的研究切入口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上,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以小见大,探索有序有质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  相似文献   

12.
英语新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展示+评价"小组合作高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了"四步赛效"模式教学,把整个课堂设计为四个环节的比赛,即"才艺展示赛""新课预习赛""课堂活动赛""新知巩固赛",通过组际比赛、男女PK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员参与,不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课堂学习方式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上体现了个人与小组之间相辅相成的统一配合。  相似文献   

14.
正小组成员团团坐,学生主持学生说;小组讨论乐陶陶,教师悄然退出堂。课堂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生合座,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那么,"合座"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讨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老师还要讲吗?这样的学习有效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合作操之过急。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2.合作次数过多。有的教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组织了三、四次讨论,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师生间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  相似文献   

16.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这也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十分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好课堂整体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流、激励、互动等作用,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自主、自发、自律和自学的常态学习形式.同时,将学习任务细化,在大任务、中任务、小任务比较明确的前提下,分解、细化若干的"微任务",使学生通过无数"微任务"的成功实现,激发兴趣、增强信心、积累知识,为最终实现英语学习的中任务、大任务目标打好基础.本文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微任务"的作用、设计流程及设计原则,以创新"微任务"设计,有效提高小组合作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课改以来,我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力推进全优课堂改革,变"教师讲"为"学生学",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使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活力。进入课堂,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教改的必然趋势.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转变学习方式,由听老师讲的"接受型学习"转变为自己动脑动手的"探究型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任务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观察学生的动态,发现他们的独特见解与不理解之处,适当地给予辅导与点拨,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它正被政治教师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中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沉闷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我发现,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曾在某校听了6堂初一思想品德新课程展示课,6位教师均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法,讨论时间大约在5~12分钟,次数多者四次、少则两次.讨论确实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