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知识应用类试题以现实生活、高新技术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联系起来,其特点是:①题设实际情境来自生活或生产中的物理问题;②试题展现的物理情境离不开课本知识,但又不局限在课本以内;③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考化学试题有两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试题所涉及知识的综合程度增大,往往是一道试题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二是强调知识的时代性和应用性,试题中大量涉及现代生活和生产中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硫及其化合物》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的章节时,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基础理论等内容的综合,另一方面要重视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研究实际问题,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实实在在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重要知识与其他各块知识的综合 1.知识网络 2 SO2跟其他化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越来越强调高考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多留心生活实际,多关注现代科技,这也是跨学科试题的着眼点.注重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识领域不断扩大,能够将物理与其他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4.
物理竞赛试题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既能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又能很好的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纵览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热学计算题仍是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的考查不仅反映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而且与自然、能源和环保等社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息息相关,试题还重在强调对物理过程的推导、分析,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将物理知识点放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考查,此特点更为突出.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从物理情景(题设物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刘永涛 《知识文库》2022,(24):187-189
<正>近几年,情境教学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物理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知识和理论,而是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帮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了:物理概念的设立需要创设情景;物理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试题要注重围绕生产生活或科技等设计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8.
纵览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热学计算题仍是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的考查不仅反映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而且与自然、能源和环保等社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息息相关.试题还重在强调对物理过程的推导、分析,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电力综合题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具有运用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较多、综合性强、题目的分值较重等特点,通常作为中考试题中的拉分题. 这类试题把电学中欧姆定律、电功率与力学中的速度、浮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综合起来,常以电子秤、风力测量仪、电子拉力器等作为情境;或者把电学中的电功率、电能与力学中的机械功、机械能等知识综合起来,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命题.多采用图象的形式给出已知信息,考查学生的读取数据、分析应用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大维 《物理教师》2003,24(5):21-22
近两年来 ,中考物理命题的题型、考查的重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认真分析、研究近两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 ,可以概括出四大走向 :应用、探究、开放、综合 .1 应用中考物理命题突出应用 ,是指通过试题把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体现了“STS”的教育思想 .突出应用是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一个共同特点 .以宜昌市 2 0 0 1年、2 0 0 2年中考试题为例 ,联系实际 ,突出应用的试题占全卷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李同心 《物理教师》2012,(10):33-34
综合型试题通常分为学科内综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和题型之间的综合这三种类型.电磁转换类综合试题属于学科内知识综合.涉及到具体试题,可以是电磁转换知识的小综合,也可以是力学、电学或热学与电磁转换知识的大综合.有一类综合题的特点就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交串在一起,而两环相交的那一点(物理量或物理规律),就是将不同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桥".解答综合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是:首先通过浏览试题,  相似文献   

12.
高考生物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测试。高考试题量少,分值大,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出题,所以复习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考生可以列出覆盖全面的知识清单,争取吃透弄懂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且考生要学会在列好的知识清单中找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每个单元中散落的知识点放到一个体系当中,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才能把机械记忆转换成深刻理解,将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才能自如地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思考过程,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生物学科素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都会得到大幅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科技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背景来设计试题即STS问题.这类问题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所以关注科技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经常了解物理学科发展的信息,才能及时顺应新的高考命题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近年的中考题.多是加强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如联系生产的知识应用等。力求全面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标。体现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因此,在复习时要抓住重点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要加强锻炼自己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题目的字里行间分析出其物理本质,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例举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供大家赏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2001年中考试题与往年试题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试题注意到选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试题素材,从而使试题充满了生活和时代气息,体现了新大纲中的“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问题。2001年几乎所有省市中考试题都有这方面试题,也说明物理教学与“STS”相结合,是初中物理教学方向。(“STS 课程”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curriculum”的缩写。)  相似文献   

16.
郑水敏 《生物学教学》2002,27(11):47-48
将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计算方法同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就大大增加了试题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试题难度。而近年在上海、广东及全国的高考试题中 ,围绕细胞、新陈代谢、遗传学、生态学等知识点的计算试题越来越多 ,正确解答这些问题 ,不仅需要对图表的正确识别与分析 ,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而且还需要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计算方法与技巧。该类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也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成为高考的重要题型。现将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的计算题归…  相似文献   

17.
综合计算题往往试题新颖灵活、联系生活实际,试题置于一定的情景中,解题过程需要运用多个物理情景及多个物理概念或规律,分析多个研究对象,思维量大,需要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设计推理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公式和规律进行解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增强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计算题一般分为:力学综合计算题和电学综合计算题,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分别是力学中的密度、重力、摩擦力、浮力、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电学中的欧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广泛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与科学、技术、社会(简称STS)相联系的题目,来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这类问题,能否将素材与教材中原有的物理知识建  相似文献   

19.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之一.在电磁感应知识的背景下,以能量转化与守恒为主线,将力、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功能关系、电流的焦耳热、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和最大值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是近几年高考物理命题的一大热点,在复习备考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贵阳市中考命题越来越趋向能力导向的考查,实验题和综合应用题往往以创新的陌生情景作为切入点,综合性地考查同学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答好此类试题,同学们需注重以下几个问题:1.克服面对陌生情景的恐惧心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考物理试卷中是不会将高中物理内容生搬硬套地作为大家的已有知识来进行考查,但凡涉及同学们未曾见过的知识点,那么题目中一定会通过各种形式将相关知识阐述得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