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曼君 《中国德育》2022,(10):75-77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北方民族大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力构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教育体系、研究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深度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举措,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5.
新时代,果洛州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部署,切实做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中,我们要重点把握系统的过程性、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长度、广度、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非常深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提炼自治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有助于发展、创新现有民族理论,为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学理性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吴红 《中学教学参考》2022,(19):61-63+6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着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中学历史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开展专题学习,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和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二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三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民族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四是促使馆校合作共育,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五个认同”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多种形式,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否具有稳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育对于培育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逻辑,也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多民族共生,有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化。这些价值的有效转化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基于“认知阶段-情感生成-意志形成”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逻辑,基于“四个共同”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逻辑和基于时间、空间维度的教育空间延伸逻辑等三个内在逻辑;还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教学,从时空史实关联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图谱,从关键情境中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升华拓展中实践运用,最终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连日来,由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的宣讲团成员走进各地各校开展宣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形式载体,引导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正>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包括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在内的教育体系,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2023年12月,由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成功召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宁夏教育》2023,(12):21-22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之中,体现在师生日常行为当中,通过“一主线“”一引领“”六融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以华夏为核心的五方民族格局、“大一统”理论等思想渊源的共同影响下而不断形成发展的,近代自觉民族实体的出现,则推动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起。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体现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培育和加强民族认同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7.
路学会 《宁夏教育》2023,(10):12-14
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需要各中小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研学实践等过程,走出一条与文化建构、师资培养、思政教育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还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如何将高三备考这一极为现实的教学任务与关注中华民族发展这一教育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堂内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笔者发现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视角,以通史教育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还能适应高考应试的需要,将五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民密切关注民族发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重要意识形态,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凝聚力强、创造力强、生命力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团结一致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提条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多民族拧成一股绳,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根据现实内部和外部现状出现的认同问题,提出维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建设路径在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加深五个认同,共商共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