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高僧在道业圆满后,有的采取烈火焚身,以求尽快解脱,这就是所谓舍报。舍报这一宗教行为,从源头上看,是受耆那教的影响;从佛教的经典上看,与《法华经》有关,属《法华经》的早期信仰形态;从中国佛教的宗派看,与天台宗有关,这与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南岳慧思大师于《法华经》,具深信,发妙解,能实修,得证入,对天台智者影响非常大,后世尊之为天台宗先驱。他虽然对多部大乘经典都非常精通,但独对《法华经》具有终极、究竟的信心,而且还具有非常独特的体会,形成了非常高妙的见解。他以能入甚深禅定著称于世,尤以据《法华经》而修《法华经安乐行义》著名。他艰苦修行,得证法华三昧,临欲入灭之时,自谓得六根清净,入铁轮王位,表明他一生都是依持《法华》而修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是为了营造"法华三昧禅"的禅修氛围。  相似文献   

4.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壁画题材是研究法华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宫泽贤治一生信仰《法华经》,这一经典充分地体现在其作品创作中,宫泽贤治的很多作品中蕴涵了深厚的宗教思想,那就是为了众生的幸福而努力。其作品中《法华经》的体现不是在讲述经文,而是把其思想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其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中国天台宗关于《观音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注释书《观音玄义》《观音义疏》《法华文句》之《观音品》注的内容。对佐藤哲英、平井俊荣所说的吉藏说的影响问题、注释书的成立问题、各注释书的构成与内容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法华经》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佛经,由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的譬喻较注意发挥说理例证的作用,篇幅相对较长,在铺陈故事情节方面特色独具,在众多运用譬喻的佛典文学中具备典范意义。本经“火宅”、“穷子”、“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七个譬喻,较能代表佛经譬喻文学在艺术上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给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学者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寥若星辰。苏慧廉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山西国立大学西学总教习。兼具"传教士"和"大学学者"双重身份的苏慧廉在处理这部经书的翻译时必定有其独有的特色。本文以"自我"与"他者"为视角,对《法华经》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自我"重在守护自我,否定他者文化;而"他者"则更倾向于尊重他者,回归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宣称:释迦牟尼涅檠后,由普贤护持佛法。只要你持诵《法华经》,普贤就会乘六牙白象现于你前,并为你说法、纠错、答疑,使你深解义趣。根据普贤愿,你死后升兜率天。随着《法华经》的流行,普贤感应也广泛流行,造普贤寺、立普贤像、行普贤忏,设普贤斋、升兜率天等普遍流行,龙以天台宗为盛。  相似文献   

10.
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了莲花塔式的多宝塔。这些都说明,中唐时期敦煌的法华信仰非常流行。此时的法华信仰,除了延续盛唐时期的功能之外,还增添了密教色彩,展现出法华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唐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法华资料的梳理,总结出法华信仰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辽代的《蓟州沽渔山寺碑铭》进行了考证。蓟州沽渔山寺之塔及陀罗尼经幢的建造依据了多部佛教经典:《法华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既体现了辽朝社会杂密陀罗尼信仰盛行的情况,也表明陀罗尼信仰与《法华经》信仰之交融。沽渔山寺塔不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还具有图书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岑参交往僧侣、研习佛经,晚年欣然有归慕之心,其诗具有较浓厚的佛教意趣。岑参诗歌创作受到了《楞伽经》与《法华经》的影响,诗人化用经文语句并采用了《楞伽经》自然观物的方式,以流变、幻化眼光体察事物;岑诗亦渗入了佛经理念,体现为追求清净的境界,具有寂静之美。岑诗笔下的云水意象显得自然洒脱,洋溢着潇洒自然的神韵,这种特征与禅宗精髓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精髓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翻译学的社会效益观为基点,通过对比鸠摩罗什的《妙法莲花经》和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阐释鸠摩罗什译本体现的可读性,文风时尚性及文体适应性等三种审美再现原则;简要分析译文采用的模拟、对应、重构等审美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衡所撰《思玄赋》除收入张衡别集外,《文选》与《后汉书》均保留了原文。胡刻本李善注《文选》中,《思玄赋》旧注下小字云:"未详注者姓名,挚虞《流别》题云衡注,详其义训,甚多疏略,而注又称愚以为,疑非衡明矣,但行来既久,故不去。"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中,相同篇目注下虽题名"衡注",但依然保留了李善的观点。两种版本中,李善只简单辨析了其所引旧注并非张衡自注,而《思玄赋》旧注何以"行来既久"以及到底出自谁手,都需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5.
娄博 《现代语文》2007,(11):112-112,122
韩愈《南山诗》中连用五十一个"或"字,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一手法是受到了佛教文学的影响。本文通过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韩愈《南山诗》中"或"字连用格不一定是受了《佛所行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敦煌北朝石窟中四个表现"二佛并坐"题材的洞窟为主,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敦煌《法华语》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信仰思想及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与<法华经>相关的判教思潮,即法华判教,最早始于南北朝中晚期,至隋代天台智集大成.他以<法华经>、<涅槃经>判为最高阶位的五时教,对当时的佛教理论和信仰层面均影响广泛.本文首次提出,北朝一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之艺术现象,虽然有着复杂的思想背景,但其中之一当是受这一判教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讲,北朝窟中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涅槃经>题材的组合,隋窟中又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维摩诘经>题材的组合.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45窟佛龛是盛唐时期敞口龛的代表作.该龛的塑、绘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透视规律.从龛前正中跪拜仰视时,龛内描绘的壁画与塑像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龛内佛尊像与龛顶壁画<见宝塔品>等可能表现了法华会中的一幕场景.此龛的塑、绘内容和主室南壁观音经变体现了比较明显的法华思想.天台宗智者大师十分重视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十六观"修持法门,在其<法华三昧忏仪>一文中,还着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第45窟佛龛等与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认为,第45窟包括佛龛在内的总体设计或许受到了智者大师法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良  李洪才 《家教指南》2011,(4):94-100,132
辽宁省博物馆藏《恪法师第一抄》为珍贵的敦煌文献,以草书抄写。关于此卷子的内容性质,目前尚无细致研究。本文对题名作了阐释,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该卷子的内容是对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决择",即对玄赞的进一步疏解。  相似文献   

20.
施萍婷  范泉 《家教指南》2011,(2):12-20,125,128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的壁画,以前考证为法华经变,近年日本学者下野玲子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比对这幅壁画,推翻了以前的法华经变的结论。但下野的考证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检讨了诸多问题之后,认为这铺壁画既不是法华经变,也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壁画的主题仍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