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说晴雯     
《红楼梦》里众多的女子中,晴雯大约是最叛逆的一个。鸳鸯女可以誓绝鸳鸯侣,说出“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的话来,贾母是她的靠山,离了贾母她一日也不成。林黛玉可以不要别人捡剩了的宫花,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遗孤,是贾母当嫡亲孙女养的小姐。探春可以给抄捡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因为她是三小姐。可是晴雯呢?论出身,她是赖嬷嬷孝敬给贾母的丫头,可以说是人下人,奴才的奴才,大观园里,没有谁比这更低了的吧。可她照样不齿于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嘲笑…  相似文献   

2.
当从儿子王锦锋和儿媳手里接过一个杯子和两个靠垫时,年过六旬的黄继森夫妇在刚刚认识两个月的"兵儿子"的婚礼上热泪盈眶。"‘杯子’寓意一辈子,‘靠垫’寓意靠山。两个孩子送我们‘杯子’和‘靠垫’,就是想一辈子照顾我们、一辈子当我们的靠山。我们能不高兴嘛?"老人激动地说。家住北京朝阳区小红门  相似文献   

3.
一聊课题师:伸出手来跟我写课题。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有两个人物——"凤辣子"和林黛玉。齐读课题。(生读)师: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是——生:贾母。师:有同学读过《红楼梦》吗?这个填空能不能做?(出示)"凤辣子"贾母林黛玉文中的母亲刚刚去世,她的外婆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辣子”、“凤辣子”指王熙凤,此二词出自贾母之口。《红楼梦》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最佳篇章之一。历来论者多谈其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而忽视了两个重要人物:贾母和王夫人。先说贾母。《红楼梦》第三回中,涉及贾母的,我们主要应注意三处语言描写。第一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  相似文献   

6.
先阅读和思考《红楼梦》中的两次劝说描写。第1例见第76回。中秋之夜,贾府老少赏月品笛,饮宴方酣。鸳鸯劝贾母休息:“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坐坐也该歇了。”贾母不仅不听劝,反而把她顶了回去:“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要坐到天亮。”过了不长时间,“贾母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是一位擅长于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刻划人物形象的高手 ,他能够使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更加不同 ,也能使性格相似的人物在对比与衬托中显出明显的差异。平儿与袭人的身份相对于主子而言均是奴才 ,且两人同样是温柔、和顺的 ,可平儿的柔顺中透露出善良和正义 ,柔得令人怜 ;而袭人的柔顺中表现出世故和媚骨 ,柔得叫人厌。袭人是甘心做奴才的奴才。她本来是贾母的婢女 ,因贾母担心宝玉身边没有竭力尽忠之人 ,遂将袭人给了宝玉的。谁知 ,“这袭人也有些痴处 :服侍贾母时 ,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 ;如今服侍宝玉 ,心中眼中便只有一个宝玉…  相似文献   

8.
<正>大观园里四大金牌丫头,贾母房里的鸳鸯,宝玉房里的袭人,黛玉房里的紫鹃,王熙凤房里的平儿,其中鸳鸯、袭人、紫鹃都是贾母调教的,只有平儿是王熙凤从娘家带来的。上期,我们见识了鸳鸯的风骨,本期我们来认识袭人的丰富。袭人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三件丧事.其中秦可卿和贾母的丧事是王熙风打理的。贾敬的丧事是尤氏打理的。通过这几次丧事的描写,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认识王熙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主要人物写法的摇曳多姿、绝不雷同自不必说,单是对伴随主要人物左右,处于“陪宾”地位的婆子、丫鬟的叙写也各各有别,似淡笔带过,却大有讲究,真正起到了以“陪宾”衬”主脑”的作用,不可小视。黛玉进贾府见到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是贾母。我们且看作者是如何写贾母身边的仆从的。这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初见贾母时,黛玉尚未进屋内,只  相似文献   

11.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意识外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重要的是,在这种丧葬习俗的展演中,土家族人的灵魂被触及、被洗涤、被净化,教育、濡染的因子无处不在,它在警示世人,生命诚可贵,但珍爱生命,和谐相处,让生命存在的价值得到极大程度地展现仍然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3.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临桂王氏家族自始祖王云飞迁桂,至王鹏运已历五世。王云飞以下其子王会、其孙王诚立二代因家贫等原因无力返乡参加科举考试,故未曾出仕,至王必达一代始以临桂县籍应试,一门科第鼎盛。其中王必达中举后,因军功以出仕,官至兵备道。王鹏运之父必达有诗集传世,其诗歌创作成就颇高,王必达的言传身教对王鹏运的人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记》的"相人术"描写,主要见于西汉人的传记中,属于典型的非理性"预叙"。与汉代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王符等人一样,司马迁也未能摆脱自然命定论的束缚。司马迁"究天人之际"之所谓"天",乃是指"命运之天",其实质依然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对蔡琰个人情韵细致捕捉,超越了集句诗“文字拼接”的桎梏,将“情似”、“神似”、“原汁原味”的情感在诗文中交织,人性的共鸣获得了最为有机的凝聚与融合。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虽集他人之诗句,但灌注了一股生命气韵,字里行间仿佛传达蔡琰本人的心声,王安石用另一种方式让读者看到蔡琰内心的苦楚。集他人之诗,却依旧灌注一股生命气韵,这是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超越“文字拼接”游戏之作,成为诗中上品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8.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9.
彝族丧葬活动由不同的仪式程序和符号体系构成,是了解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贵州盘县淤泥乡彝族的丧葬仪式,凭借一系列的符号体系和文化事项,折射出彝族的文化、彝族丧葬仪式的内涵以及活动对人们的心理暗示.因此,通过对盘县淤泥乡彝族丧葬仪式的定点调查,以象征人类学的方法解析各种文化事项和符号系统,可以对彝族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应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人与人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云南德宏景颇族重要的礼仪有生育礼、婚姻礼、丧葬礼、收割礼、迁徙礼等。礼仪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关的念词,它们体现了景颇族的人生信仰、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礼仪念词对组织、协调、凝聚社会成员的关系,规范社会角色、再造人伦、塑造人格具有明显和长远的作用,同时还能强化信仰、塑造道德观念和统一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