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有关电磁铁磁性强弱的知识(如电流、线圈匝数、是否有铁芯、线圈和铁芯直径等因素如何影响电磁铁的磁性等).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3.能设计并动手进行电磁铁实验。4.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同学合作。教具准备小电机、电池、电池座、导线、铁钉、大头针、小磁针、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引入电磁铁1.谈话: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试验中,  相似文献   

3.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电生磁》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在教学中很难成功,通过对电流、线圈匝数、铁钉长短粗细等的分析,极大提高了该实验的成功率,引出电磁铁的学习,也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电磁铁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具体了解电流是怎样控制电磁铁磁性有无、强弱和极性的。实验仪器有一个线圈,一个铁芯,一堆大头针等。实验方法是让学生观察电磁铁对大头针吸引数目的变化,来探索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强弱。整个实验由于螺线管产生的磁场较弱,对大头针吸引力较小,改变电流的大小和增减线圈的匝数,大头针数目变化不够明显,直观性差,可见度低,实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研究电磁铁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课本中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法材料简单,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单独研究效果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起来较烦琐。为此,我们经过反复实验,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控制变量法。一、教材中的方法1.制作电磁铁器材:两个相同的大铁钉,一些绝缘导线,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电源,别针和电流表。  相似文献   

6.
电和磁主要内容包括:磁体的性质及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产生感应电流的二个必要条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这些知识是电磁学部分的基础内容,体现在中考中,题量不是很大,试题难度也不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和探究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深度建构物理思维和全面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的立意出发,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中的“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活动为例,自制了“可穿戴式电磁铁”教具以进行创新教学,并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本节中我们重点学习电生磁的相关内容,如电流的磁效应、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的极性、电磁铁、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本节是中考必考的重点、热点内容,其在填空、选择、作图、实验题中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物理第二册“电磁铁”一节的教学中,教材上关于“制作、研究电磁铁”的学生实验是这样的:用图1这些器材制作电磁铁:先用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着一个方向绕制两个匝数不同(40匝和8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缠绕固定,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就制成了两个简单的电磁铁。此学生实验有以下几点不足:①要制作两个电磁铁,比较费时;②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连接电路以及改变线圈匝数不够方便;③当电磁铁磁性强弱相差不大时,学生往往较难根据吸引铁钉的多少来判定磁性的强弱。改进的学生实验如图2。图1大头针大铁钉棉线开关电源细漆包线…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要全面《科学》和《自然》课教材中,都编有电磁铁。其教学目的如下:1.从传授已有科学知识方面讲,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实验而获得:a.电磁铁是用绝缘导线绕在铁芯上制成;b.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电磁性消失;c.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d.其南北极会随着电流的方向和导线绕制方向的不同而改变;e.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缠绕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线圈匝数多的磁力大。2.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而来讲,其教学目标是:a.使学生掌握简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b.电源的联结方法;c.用指南针测电磁铁南北极的方法;d.用吸大头针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11、12课,电磁铁一、电磁铁二。设计意图:这两课属同一内容的课程,把两课设计在同一课时,便于学生实验材料的准备,也便于学生对电磁铁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设制简易的电磁铁,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有两极,电磁铁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以及了解电磁铁的基本用途。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兴趣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火烧过的铁钉、绝缘导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2.教师…  相似文献   

12.
刘广贵 《教师》2016,(6):102-103
"电磁力及摆的探究仪"是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改变线圈圈数或改变电池节数比较吸引回形针的个数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它们的关系;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模拟电磁力和摆的现象更为科学、生动和有趣。一、教具装置图(图1)二、仪器的特点及用途(1)特点: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模拟电磁力和摆的现象更为科学、生动和有趣,利用电磁秋千来激发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兴趣。(2)用途:用电磁秋千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由下列四项教学实践活动构成:一、新课导入l.提问:回忆一下,磁铁有哪些性质?板书:磁铁能吸铁、有南北极。2.出示电磁铁示教板并演示请大家观察一个实验,这个能吸大头针的磁铁和我们平时发现的磁铁有什么不同?板书: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3.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4.提问:这个电磁铁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教师从示教板上拆卸下来后着重讲解:线圈、铁芯5.预测:请估计一下,电磁铁可能会有哪些性质?二、学习新课1.学生观看电磁铁绕制方法和使用方法的CAI课件。2.学生动手绕制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性质。讲解:请大家先绕制电磁铁,然后每…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掌握音的强弱变化规律及记录方法,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学习音的强弱,培养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演奏技能。
  3.使学生认识到音的强弱变化与乐曲的内容、风格有紧密的联系;在听唱歌曲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中学理科》2007,(9):46-51,56
三、考点分析 本章的知识比较多,主要考点有:磁性、磁极、磁感线、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的磁场和极性,安培定则和应用、电磁感应现象以及产生的条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换向器的作用,其中中考热点有:安培定则、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感应现象在中考中占分的比例不高,大约7分左右,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本文结合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归纳总结一下物理新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并谈谈使用体会。一、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一个物理量跟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它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或相等),只改变这一因素,然后找出变化的规律。物理实验教学中用变量控制法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例如:1.电磁学部分:“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的探究;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在磁场…  相似文献   

17.
电磁铁的优点在于能通过电流的有无来控制磁性的有无,能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改变磁场的方向,能控制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磁性的强弱.因此,由电磁铁制成的电磁继电器在生产和生活中就具有了很多应用.1电磁继电器与光敏电阻的组合设计例1.白天光照强,要防止太阳光直晒进房内,同时房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目的要求《电磁铁》一课是学生在已学习和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电源的正负极、电流的方向大小等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以及电流可以产生磁性。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及性质;通过实验对比观察,认识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条件和电磁铁磁极变化的条件;通过实验比较,认识磁铁、电磁铁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联系实际,结合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难点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进行研讨、概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教材探究实验中的不足,提出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杠杆原理自制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演示仪,成功解决了剩磁对该探究实验造成的影响.通过创新实验演示仪的教学应用不仅能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准确得出实验结论,正确建构物理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学会制作电磁铁,会做电磁铁性质的实验,尤其是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与什么有关的对比实验,并能归纳概括电磁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会增加电磁铁磁力的实验,并能归纳概括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