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讨论法,对浙江省高校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实施《标准》。  相似文献   

2.
“浮力”?     
尚立和 《垂钓》2005,5(5):54-55
下面的来稿还是关于“剩余浮力”的讨论的。自从本刊登出何蔚蓝先生、陈燕曾先生、李歌先生等的关于“剩余浮力”和“空心尾与实心尾浮标”讨论的文章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有广大普通钓鱼人参与讨论的文章,无论观点对错,都是好文章。所以现将有代表性的文章缩略刊载,各抒己见,供大家讨论辩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7年第2期[大家谈]栏目,就“如何理解体育教学中有形教学效果和无形教学效果的关系”问题,开展了讨论,许多体育老师都从不同的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我们感到言犹未尽,想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谈几点认识,与同行进一步讨论。一  相似文献   

4.
针对记点打分的特殊性,讨论裁判员评分个体客观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间接度量裁判员评分误差的距离——离心距,进而构造裁判员个体客观性的评价方法。作为应用,对2005年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决赛项目裁判员评分的个体客观性进行评价与分析,讨论了该评价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对湖北省男子少儿单杠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灌输”教学法要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把握严密性和准确性、兼顾启发性和规律性、坚持连续性和长期性;讨论教学法协调主导与主体关系,课前课后要做到选好讨论题、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加强课堂讨论的启发和引导、及时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乃至理论研究的观念和侧重点、有助于推动“两课”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使“两课”教学更切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最终使学生成为乐学者。  相似文献   

7.
目前竞技状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和  姜涛  李林 《体育科学》2007,27(7):70-74,85
在对竞技状态概念的各种定义加以综述,并就目前学界关于竞技状态讨论中的焦点即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问题做出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对称与非对称性;讨论了“竞技状态的临场可调性”、“良好竞技状态的出现与关键比赛时段的高度吻合性”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与学生兴趣,并遵照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入一个掌握技术、理解道理的学习天地里,给学生以探索、思维、创造的可能性,使学生沿着“疑问假设实验探索验证认识”的顺序去掌握和理解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讨论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的特点是精讲多练,通常情况下,只能安排很短的时间开展讨论。但这几分钟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讨论内容的选择:内容是否有讨论价值,是否能引起学生共鸣,这两点是极其重要的。1.要涉及教材的重、难点(1)…  相似文献   

9.
一、课案在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主要内容是投沙包。教师提供学生重点参考的动作是:侧向站立单手肩上投沙包。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怎样把沙包投远的方法。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尝试找出怎样投远的方法,然后与身边的同学先进行交流、讨论,等一会,把讨论好的意见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自由结组或自己尝试,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方法最好。有的学生大声喊:我们的方法将会是最好的。(学生开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他们都想很快地找出把沙包投得更远的方法,教师巡回与同学们探讨。经过一会儿的尝试,学生都回到了老师面前…  相似文献   

10.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通过讨论健康的定义与模型,揭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综述已有研究中提出的体育活动引起心理效益的多种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体育学科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在对体育课程甚至对学校体育的讨论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体育学科特性的问题,对体育学科特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是一个重要和紧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用归纳的方法对体育学科特性进行了阐述,并就体育学科的特性和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关系与研究课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调查与讨论,对《保健康复心理学》教学体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张力为  林岭  赵福兰 《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之间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了界定。讨论了心理疲劳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指出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讨论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方法,指出,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多维的、长期的和个人化的监测会更加有效。最后给出了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包括变换训练及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悦纳自我和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14.
对跳高裁判过程中,运动员出现同种情况,而受到不同判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对跳高裁判中,规则没有做出具体规定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意见与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16.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颖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1):32-33,20
本文从健康的概念谈起,讨论了健康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内容,提出了与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原则。  相似文献   

17.
对合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问卷调查,对合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动机和方向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学实践证明:开放性的“讨论”式教学有利于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担负育人重任的思想政治课而言,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地开发与挖掘,笔者认为精要的“点拨”可以收到点石成金之效。选好了题材,并不意味着讨论一定会成功。没有教师适时的、恰当的点拨,  相似文献   

19.
从比较体育研究的一般程序、比较体育研究中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定性方法在认识体育运动现象的“价值”或“意义”以及它的局限性,也讨论了定量方法在精确描述体育与运动发展的特征、系统的结构或发展变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样讨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阐述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系统介绍、分析了这一领域的国外最新研究状况,讨论了不同锻炼方式、时间长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