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ba还是bo     
是ba还是bo赵学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古代汉语》,都编选了《诗经·七月)一文,而且都对“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句中的“发”一词做了解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为“发(biba必拔),寒风呼啸声”;《古代汉语》中为“发...  相似文献   

2.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中国占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的是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课程自二年级起连续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每学期60学时,本学期讲的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基本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三),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参考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中)。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一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和具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使自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获得深入的理解,培养自学者阅读文言文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才能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结合近几年的考试情况主要围绕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谈谈看法。一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文体繁多,各朝各代名篇佳作如林。学习应从何下手,许多自学者因分不清主次,往往感到困惑。其实,考试大纲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明确要求,即在系统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文学史上主要作家  相似文献   

4.
多注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李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两门不少人觉得“难考”的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之所以“难考”,不少人反映,这两门科目是由一篇篇作品所组成。尽管作品的量不是很大,但是作品的内容着实丰富。的确也是,两种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考前准备,应遵循此课的自学考试大纲。大纲中为89篇精读作品分篇列有重点,每篇的重点3至6项。一般地说,重点的答案可在教材的篇末提示中找到。但,部分重点答案在篇末提示中找不到。而这些重点又多标有“分析”字样,为重点之重点。这里的精读作品重点解析,即为在篇末提示中找不到答案的部分重点拟出了答案。因版面有限,新拟答案是提要性的,尚有充实余地。新拟答案为保持与教材篇末提示的一致,对其中的语句有所选用。1.《蒹葭》的起兴手法及其作用全诗三章的开头以景物描写为起兴。其作用是:通…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7.
赵欣 《现代教育》2004,(11):32-3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收录了宋代以前较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和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相结合。以具体的作品来确证文学史的发展进程,通过文学史对于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特征的描述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就宋代以前的中国文学作品而言,其主体的艺术形式是“诗”和“文”,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把握这一总的特点,方可找到进入中国传统文学世界的通途。  相似文献   

8.
目前各类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可供选择使用的作品选教材虽较多,但由于过于注重经典性美文的编选,能体现各种流派和个人的独特创作倾向的作品过少,只重视欣赏而忽视了作为教材所应有的资料性、文献参考性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文学史”教材相疏离的现象。这是不符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要求的。另外,近年来采用较为普遍的“作品选”教材所收篇目中,有不少与中学教材相重复的“熟文”,客观上导致了其容量的缩小。因此在编写作品选教材时适当精减“熟文”、增加“生文”,是解决前述疏离问题的一个有效而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读“岑”还是读“沉”昌黎师范赵学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编选了晋代著名诗人刘现的《重赠卢谌》和《答卢谌书》两篇作品,分别编列在第一册(诗词曲部分)和第三册(散文部分)之中。两文后的注释都给出了“谌”字的读音,在《重赠卢谌》...  相似文献   

10.
于慧 《现代教育》2005,(5):40-42
《古代文学作品选》是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课程,因其所录作品繁多、考题涉及面广、题型复杂多样,很多考生学习应考中感到有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以唐五代部分为例,谈谈《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学习与应试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材,为各地高校所广泛使用。但同任何一部典籍注释的书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一样,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失。本文就其上编第一、二册作品注释,提出三十余条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2.
“乃”能不能作为判断动词,目前似无定论。有的认为在判断句中可以作为判断动词使用,相当于“是”,如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注》是学习和鉴赏古代学名篇的好教材,本就《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注》教材中的几处训释错误或不恰当的注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正确理解作品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自学应试指要阎福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中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进,积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名篇佳作不可胜数。仅徐中玉金启华编选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选录的诗文词及...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是所有文学类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古代文学也不例外。然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状况却越来越令人担忧。笔者作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对于老师在课堂上布置课后阅读的作品,约13%的学生表示会去读,82%表示有时读,5%的学生表示不读;对于配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有约64%的学生表示只读自己喜欢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在教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成文,针对徐中玉、金启华二位先生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与“简评”中的一些疏误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具有纠谬补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19.
袁枚《书鲁亮侪》一文,有些古代文学作品选本将其人选并作为教材使用,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上海教育学8。编的《中学教师进修丛书·中国古代文学读本》。这篇记叙人物事迹的散文,通过“摘印”这件事,将鲁亮侪“奇男子”的气概刻划得栩栩如生。写他深入调查、尊重民意、抛弃私利、仗义直言,至今也不无积极意义。但文中所写,有多处与事实相修,漏洞频出。我们不揣浅陋,于此献疑,以冀求正才方家。《书鲁亮侪)}一文,当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袁枚、4岁时作于江宁(今南京)。时袁枚辞官已久,仅就葛闻桥传闻而记之…  相似文献   

20.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无论是史学上还是文学上都有很大价值,因而有关古代作品的种种选本中往往少不了它。在诸多选本的分析或阅读提示中,都认为郑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是伪善伪孝、阴险毒辣的。如拥有较多读者的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古文观止》、巴蜀书社出版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左传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等。笔者认为诸多文史书籍中对郑庄公的这个评价是有失客观公正的;郑庄公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第一位政治家,笔者认为有澄清的必要。故不揣浅陋,以抛砖引玉。 郑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