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应该指出,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掌握这些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没有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他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枪和干粮”故事中的猎人一样,走进森林只带干粮而没带猎枪。学生是否会学习,首先取决于对基础知识及基  相似文献   

2.
谈到读书,原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讲过一段经典的话,他在回答研究生所提关于读书问题时说:"一个猎人到森林中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积累知识,而不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如猎人只带干粮而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如果有一杆猎枪,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消耗殆尽。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吃的吗? 这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良好的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阐释得淋漓尽致。其实,我对女儿的教育便与这支猎枪有关。每天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倾吐出来。那些不好的情绪、不正确的想法做法、不利于学习工作的种种因素,统统被请进“回收站”。那些好的想法做法则经“三人小组”完善之后进入“流通领域”。这是几年来我家一直延续下来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自我感觉     
一天动物们聚在一起,谈论人类对它们的看法。老虎:“我们在人们心目中最美——‘虎头虎脑’。”狮子:“我们说话最有权威性——‘狮子大开口’。”野牛:“他们认为我们最懂音乐——‘对牛弹琴’。”野狗:“他们对我们持仰视态度——‘狗眼看人低’。”蜜蜂:“他们最羡慕我们的家庭和睦——‘一窝蜂’。”大雁:“他们对我们的爱戴到了一种虚幻状态——‘鸿雁传情’。”野猪:“人类对我们最尊敬,把猪蹄称‘猪手’。”蚊子:“谁说我们的名声最臭?他们一见我们就喊‘蚊香’、‘蚊香’!”这时,山鸡开口了:“要说香,还是我第一,人类——‘闻鸡’就…  相似文献   

5.
1962年,蒋南翔同志在谈到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学什么的时候,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走上工作岗位,就象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消耗殆尽。有一枝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某大学校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如同猎人进入森林,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猎枪,而不能总是让他们带干粮。乍一听,不以为意,细一想,此话耐人寻味。为什么这位校长认为“猎枪”比“干粮”重要呢?我们不妨先这样假设:一位大学生带着一大包干粮进入森林,若干天后,干粮吃完了,这位大学生会怎么样呢?我想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重退出发地,二是被野兽吃掉,三则是饿死。多么可悲的下场。然而他要是带上猪枪的话,情形就变了:碰上危险可用它防身,饥饿了可用它打猪物,最终可以走出森林。多么光…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六册《什么是知识》一课的后面,有一个思考题说:“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指出:‘这样看来,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本文是怎样围绕‘什么是知识’这个中心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上述结论的?……”其实,这篇课文并不是围绕“什么是知识”这  相似文献   

8.
潘嘉静同志在《汉语修辞常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谈到“注意成语的写法”这一问题的时候指出:“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因为它的某些字,常常有同音字或义近字,容易写错,所以为了写得正确无误,就必须下苦功夫记牢.如:再接再励——不能把‘励’马成‘厉’.按部就班——不能把‘部’写成‘步’.”(以下例略——引者)(见原书第40页)这里,“再接再励——不能把‘励’写成‘厉’”的提法果真是“正确无误”的吗?  相似文献   

9.
“一举多得,一箭多雕”和“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刘默耕小学科学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解释说:“‘箭’就是一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雕’是指构成人的素质的各个层次和侧面。”因此,自然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智育过程,更不是单纯灌输现成知识的过程,不能“唯书,唯上”,每一节  相似文献   

10.
1.1984年,一群俄罗斯专家来华传播“巡回展览画派”的绘画艺术。我们负责接待的同志热情地用“勤劳、智慧”等语汇称赞俄罗斯民族,但俄罗斯专家却摇着头笑了,并毫不掩饰地说:“俄罗斯民族是智慧的,但是它很懒惰。”请从这则材料中确定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2.“我是一只被放在广场上的观赏鸟。早晨,我刚刚落脚广场,就被一只大手紧紧攥住,丢进一个口袋。‘小雪’和‘点子’跟我的命运一样……”“啊,他们把‘小雪’和‘点子’投进一盆滚沸的开水。啊,那只大手又抓住了我。我知道,我们要成为人类的盘中餐了……”请根据上面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课上一个老师说: “玛丽,我想请你给我一句以‘I’开头的句子。”玛丽想了一会儿,说道: “I is”老师打断了她,说: “不,玛丽,你不能以‘I is’作为句子的开头——你必须用‘I am’”。玛丽看上去很不安,说道: “但是老师……”老师叫道: “请你给我一句以‘I am’开头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轻松驿站     
《班主任之友》2005,(10):59-59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  相似文献   

14.
射箭要对准靶子,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然而写起文章来却不一定都能做到。一次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从‘引车避匿’说起”的题目,这是学了《廉皮贡蔺相如列传》后要求写的读后感。写出来的文章五花八门:既有议要“忍让”的,或论识大体顾大局的——这比较能切中题旨;也有只会就事论事谈“引车避匿”,而不能从“引车避匿”引申开来就事论理的;还有只知海阔天空地大谈特谈爱国主义的。看来,后两种写法  相似文献   

15.
自我鉴定     
自修时分,老班揽着一叠类纸物体,杀气腾腾地闯进安静的教室。“同学们……”老班深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努力克制着自己,一刹那,一阵阴森而诡秘的气氛笼罩全班,我们艰难地咽了咽淀粉酶。“……我手上这些是你们昨晚交上来的‘自我鉴我认为很有必要读一下……“鉴定的要求:写出优点不足,字数200以上,仅此……”老班扫了全班一眼,你们写得太不像话了!例……”他拿起其中一份。“在‘任班或团何职务’这栏,你如果不是班团干,你大可以不写,可你们为何要填上‘CEO’、‘市长’、‘外交部发言人’……”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这里有位同学,他的…  相似文献   

16.
何谓“仿词”?顾名思义,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仿词可分为四种方式: 其一是反义仿词。例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儿的反义仿词“他信力”和“自  相似文献   

17.
笑掉大牙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小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  相似文献   

18.
“学生问他们的老师捷诺:‘你为什么常对自己的解答表示怀疑?’捷诺在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的知识……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我无知的部分,大圆比小圆大,因此接触无知的范围也大,这就是我常常怀疑的原因。’———你对什么起怀疑呢?请以‘怀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知同学是否留心,在话题作文中,无论话题怎样变化,后面的“八字要求”几乎是不变的。很多同学遇到“自拟”和“不限”这样高度自由的字眼,反而不知道怎样做了。下面说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编者推荐:以‘菊’组织材料,指向‘心态’——结构严谨。但是,文章涉及三种心态,很难向纵深开掘,如果集中写一种心态,就可能就此种心态写出新的层面。还须锦上添花的是:文意偏于‘心态’,未能突突出‘心态与成败’的某种关系。第一章中有两个‘去’,前者用的古义,后者用的今义:前者要更换为‘离开’。  相似文献   

20.
外语试卷上,有一道笔译问答题:“你为什么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词语和语法知识来回答。很多学生答了一句话:“我为革命而学习。”独有一份试卷的答案、却写了半页多。这个学生从批判“四人帮”写起,写到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发奋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洋洋数百言,单词、语法出现了一些错误。有的同志主张“按错扣分”;但那位改卷教师认为:“一句话的答案,如果答得正确,自然不能苛求。但因为只答一句话,错误机会自然也比较少。那位学生不满足于此。他通过写许多句话来锻炼外语笔译能力,全面检查自己的知识是否过硬,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无疑值得肯定,应该表扬……如果我们按‘老皇历’办事,光着眼在扣分上面,那么,错一字(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