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这一教育原则,有的教育不仅没有遵循,反而干了些冒似“改革”的惊人之举。 湖北省郧县青山中学吴校长在一次课问操上宣市,下周以班级为单位评比“最差学生”,被评出的“最差学生”将在学校升旗仪式上亮相。初二某班女生左某,在无记名“评差”中得票最多,晚自习后服了老鼠药,哭泣不止。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彭副校长说,学校做出评比“最差学生”的决定,是为了把学生管好,服鼠药是她心理素质不好(《楚天都市报》2001年6月10日)。  相似文献   

2.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这一教育原 则,有的教育者不仅没有遵循,反而干些貌似“改革”的惊人之举。 湖北省郧县青山中学吴校长在一次课间操上 宣布:下周以班为单位评比“最差学生”(在初 一、初二年级进行),被评为“最差学生”的学 生将在升旗仪式上亮相。初二某班女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 "四了解"是基础 "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 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就会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校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行为现象,如公开课、"三好学生"评比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道德上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几篇关于"学生选择老师"文章,学习了少数学校先让自己的教师"演讲"、"才艺展示"和"答辩",再由"家长和孩子投票选择教师"的"先进经验",读后如刺在喉,不吐难受.笔者以为,该校让学生选择老师这一做法背离了中国的教育现实和学生实际,是不懂教育规律的做法,似有做秀之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患上了被精神卫生专家称为"学校恐惧症"的心理疾病.家长本身敏感懦弱且过于溺爱孩子、学校教育方式粗暴不当、同学间竞争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孩子患"学校恐惧症"的原因.患病学生谈到学校、课本、老师,面对课堂、同学,就有恐惧感,进而出现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  相似文献   

7.
本刊今年第8期编发了"教师节特稿",即长篇通讯《蔡侯故里发新声》."特稿"全方位报道了耒阳市蔡子池教育组陈列荣等同志探索7年的"乐园教育"实验."特稿"发表后,立即在雁城衡阳引起强烈反响."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把每所学校办成能使孩子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已成为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识.8月上旬,在衡阳市教委举办的"深化教育改革与党的基本路线"研讨班上,与会人员将推广"乐园教育"经验作为研讨的中心议题之一.大家认为,"乐园教育"是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的成功典范,它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了实处,并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主要以集体教育为主,因此班级里"听话的孩子"相对较多."听话的孩子"乖巧懂事,个体数量占班级人数的比重较大,这样的学生往往在集体教育中容易被忽视,其潜在的个性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听话的孩子"的个性特点,分析他们的缺陷,充分挖掘他们的优点,以探究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听话的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毕玉娜 《家长》2022,(4):23-24
孩子成长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这三种教育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只有"三位一体"相互配合,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直接管理者,是三种教育的协调者和粘合剂,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0.
某名校在年终论文评比中,评委把教师提交论文中的提要和关键句在网络上搜索,发现抄袭的论文竟占总数的25%.个别教师肆无忌惮,一次提交数篇论文,全是从网上下载,只把姓名一贴,就等着学校发"获奖证书"了.当专家建议严肃处理这种教育腐败行为时,校方的解释是"教学骨干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写",或是"青年教师毕业没两年,还不会写".  相似文献   

11.
杨曦 《教师》2010,(20)
一、家长对"网上家长学校"的期望 "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的目的就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互动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机制和教育体系,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通过学校的交互信息,指导孩子的学习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13.
期中考试之后,一位三年级小男孩的母亲来到学校,找到自己孩子的任课教师,了解孩子的考试情况.她手捧试卷,神色凝重,黯然泪下.原来,该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次考试,成绩却落下了一大截,很不理解.据了解,学校担心学生因考试成绩太理想会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因此,有意加大试题难度.结果,一些班级数学平均仅七十分多一点.学校美其名日"挫折教育".对这种做法,学生不理解,家长和社会各界也颇多微词.  相似文献   

14.
召开家长会乃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思想觉悟、学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大多数为了生活而奔波,很难兼顾孩子的学业,能把他们请到学校里来参加家长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并且在这些家长中有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女孩读书没用的人大有人在,甚至还有持"读书无用论"的家长.为了让家长会发挥最大价值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在家长会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两基"攻坚工程,国家在西部农村开始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目的是为贫困、偏远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基本的教育条件,解决农村孩子没钱上学、路远没法上学、没好学校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失学。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教育效应和民生效应,被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寄宿制后相应产生的饮食、就医、安全等管理问题,比如学生寄宿后家长、社会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等问题,比如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不高、力度不大的现实与贫困学生的就学成本增大而相伴产生的失学隐患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最大化地利民、利国,最大化地让农村孩子得到实惠。本期"热点话题"讨论的初衷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沈阳9岁男孩溺亡事件让大家陷入了悲痛.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老师就把孩子的母亲叫到了学校,并让家长把孩子接回去.回家后,母亲生气地责骂孩子:"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就只能捡瓶子、捡纸盒子,别的啥也干不了……"在母亲的这番"教育"下,孩子负气离家出走,失联了整整两天,直到第三天中午,搜救人员才在附近的一...  相似文献   

17.
小赵老师刚毕业走上讲台.去年,学校领导让他接手初二(5)班.对于这个班级,大家都心照不宣,这是整个年级里纪律最差的班,课堂上经常乱哄哄的,学生迟到更创造了学校通报批评次数之最.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梅老师主动要求换岗,他说他承认自己败给了这个班.学校老师都想看看,这个小赵老师怎么"对付"这个班.原来的梅老师也算是老教师了,已经败下阵来,小赵老师毫无经验.估计是镇不住的.从正常情况看,在学生们还不了解新老师的时候,他们会规矩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就会露出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让每一个人都和谐地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让"和谐"的旋律在孩子心中荡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属长辈及学校老师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教育的空白,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学生"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书育人,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是教育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可由于社会变迁、家庭、学校教育失衡及学生心理、生理失调等原因,有一部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被一些教师打人另类,戴上了"学困生"的帽子:他们有的行为习惯差,有的纪律差,有的学习差,也有的几者兼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