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城乡文化的对峙,导致现代作家的两种觉醒,进而形成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京派乡土小说作家“乡下人”自居的心态和其作品所再现的二元对峙的生命意识,表达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60年代,台湾上空弥漫着"反共抗俄"的硝烟,国民党的政治意志吞噬着台湾人民追求祖国团圆的愿望。此时,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文学艺术逐渐被沦为政治的附庸,文学的政治功利性最大限度张扩, 在台作家大多数"随潮而起",开始创作大量的"反共"作品。唯有一批台湾省籍乡土作家破蕀求索、孜孜不倦,耕耘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园地。  相似文献   

4.
1949年后,两岸乡土文学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独立发展,就其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看,虽然表现出意识形态的一定对立,但文学作为拥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主体,却一致表现出摆脱政治束缚的要求,实现了整个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再度接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内外两个因素导致了施叔青由现代主义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在这组乡土小说中,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的失落、摇摆和回归。  相似文献   

6.
芦焚一直被视为京派作家的重要代表,其乡土题材和诗化文体是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然而其小说的核心气质却与主流京派小说有异,更多地流露出批判、沉郁的倾向。本文从叙事身份、意象建构、语言艺术等角度剖析芦焚独特气质的内核,并探讨这一气质如何渗透并影响作家文学风格的生成,借此看芦焚小说与京派的殊异与合流。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二十世纪30年代京、海派都市小说在与都市的契合度、对待都市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揭示出海派都市作品的丰富性与多维性以及中国文人乡土情结的厚重。  相似文献   

8.
京派作家在文化取向上选择乡村而推拒城市。在审美趣味上,他们追求和谐宁静、诚朴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城市题材小说只能在城乡文化的比较系统之中,作为乡土小说的对比性补充,附丽于其整个乡土文学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大致分为四种范型,我们试图从城市化意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整合、"人文精神"的反思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来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乡土文学占主流地位,乡土小说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主要的切入角度,是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民族韵味。即使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也是批判地加以借鉴和吸收,非常注重维护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与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1.
京派小说家出于对城市文明的失望而转向乡村 ,试图建立一个充溢永恒人性之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特征和气质是在与城市的对立中显现出来的。它在空间上的孤立与城市的流动 ,在时间上的停滞与城市的变幻 ,在社会关系结构上的单一化与城市的繁杂化的对立中呈现这个世界的唯美和易碎的特征。这个世界在空间、时间和社会结构上的特点是美的人性存在并得以保存的原因 ,同时也是小说家主观选择和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令人激赏.与众多的女性主义文本一样,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去势男人.在深入描绘去势男人过程中,她破除了"男性品质"的虚假论述,这是女性主体性确立的一个前提.她揭露男性眨低女性善妒的话语,重笔书写了女性与女性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显示了女性的胸怀与坚忍.黄碧云从早期女子为求反抗化身为巫写到现代女性离弃母职,走向独立,实现了对男权社会最终的反抗与颠覆.而黄碧云女性书写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女性书写,既然男性建筑的文明已坍塌,她当然可以凭借自己身为女性的观点来探索理性与混乱,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自由与生命等等的命题,而这,就是她一直运用的独特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最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当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小说的繁荣,同时给传统小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相互影响使二者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对比变化。从时代环境、语言环境、书写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入手,进行二者生态环境的对比,以期营造更为健康宽松的小说创作的生态环境,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多种新题材的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仍有丰收。可是,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立足批判乡村却忽视负面影响,缺乏性格鲜明的高度典型人物形象。缺乏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民办教育促进法》与台湾《私立学校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比台湾《私立学校法》的相关内容,对两者之间在立法宗旨,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的定义、性质及适用范围,董事会的相关规定,收费税收与财产权及教职工权益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区别。通过两者的比较,为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长篇小说艺术结构新意恢宏、立体多维.其艺术结构一般呈两种形式:设置宏大的小说结构体系,在其中展开不同时空的大小故事;小说的现实叙述空间与心理叙述空间巧妙融合,构成复合式的叙述艺术结构.小说艺术结构的这些变化,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增强了小说的结构美感和情节的吸引力,强化了小说的哲理性与心理性,显示出优越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6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也写到了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精神风貌,其中富农形象的描写尤其值得关注。富农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合作化小说中最重要的反面形象,系统深入地考察这时期合作化小说中的富农形象,探究富农形象塑造的来龙去脉及其政策依据,揭示合作化小说中"富农"形象勃兴的原因,解析富农形象的特征,思考作家与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及其富农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丁玲女性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精神退场、欲望泛化的都市男性中心社会里对理想爱情福州追求的幻灭。其小说充满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觉醒,双重痛苦-希望的同时在失望,进攻的同时在退守,建构的同时在解构。对于40年代海派女性小说影响深远:施济美、张爱玲、苏青等无不从她那里吸取过艺术的营养-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9.
章通过对《了不起了盖茨比》与《荆棘鸟》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各自的追求和不幸的命运,探索他们悲剧的根源,引发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名利面前人性有时是多么脆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乡村小说的创作触角伸向文学的“高风险地带”。作家们对县乡村基层权力掌控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刻画,描述了他们博弈于权力场的种种形态,并且,他们秉承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在权力书写中完成了创作的突破,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