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正>梁鸿,学者,文学博士,"人民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等。《中国在梁庄》曾获"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奖。  相似文献   

3.
<正>自2010年在《人民文学》第9期上发表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以来,虽然梁鸿从未放弃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但是,作为作家的梁鸿显然是更加声名日隆。最初两年,人们谈论更多的还是她的非虚构创作,但是从《神圣家族》尤其是《梁光正的光》开始,小说家梁鸿的形象日益凸显。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  相似文献   

4.
最初以青年文学批评家知名的梁鸿,从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开始,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文学创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一时间成为中国非虚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因为兴趣、气质、写作偏好的原因,经由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梁鸿创作的体裁逐渐由非虚构文学转向了小说。2017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荣梦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这部小说被大规模修改,并更名为《梁光正的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反响。从《梁光正的光荣梦想》的创作到《梁光正的光》的修改,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文本",透过这一"文本",我们可以窥视一部作品从发表到出版的过程中,作家创作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两年受众面较大的一部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具有口述实录性,但因作者极力规避又无法消除的先入之见与抒情性话语使文本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声音,浅尝辄止的分析使其深度不够,同时也违背了基本的叙述伦理.  相似文献   

6.
“介入”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同属于介入现实的“非虚构”典型作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及彼得·海斯勒的《江城》都体现了创作主体的积极在场,抒发了创作主体的自我声音和内心情感,具有明确的主观意图。同时,由于受到创作者个人身份立场的影响,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创作主体对现实的介入姿态也随之体现出强势与节制的分别,这又进一步导致他们笔下的梁庄与涪陵的景物人事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择善而居     
从走出非洲开始,择善而居就是人类的进化本能。前两天参加梁鸿老师新书《出梁庄记》的讨论会。中国、河南、梁庄,它是梁鸿老师的故乡,村庄里的人外出打工,足迹从内蒙古到广东深圳,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讨论会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众提问,一个青年男子说:"你们只一味强调农民工的  相似文献   

8.
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和《出梁庄记》两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乡土中国的新的视角,"我"是一个身份复杂的归乡者,从"我"的视角中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梁庄,"我"的情感牵引着整个叙事框架的构建,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从留守梁庄和外出打工的梁庄人的视角,探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现代文明下"异乡人"的情感呈现。梁庄系列展现了乡村从内到外、从形式到精神不可逆转的崩溃,我们归乡的灵魂将无所寄托。"回到梁庄"成为了对童年、家乡、存在,甚至身份认同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择善而居     
前两天参加梁鸿老师新书《出梁庄记》的讨论会。中国、河南、梁庄,它是梁鸿老师的故乡,村庄里的人外出打工,足迹从内蒙古到广东深圳,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讨论会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众提问,一个青年男子说:“你们只一味强调农民工的可怜,去农村生活过就知道,农民的素质真的很低。”  相似文献   

10.
正梁鸿近几年火了,是因为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爆红之后,又写了《出梁庄记》,今年又出版了小说集《神圣家族》,继续是写她的故乡。《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依然是这个主题,短短两千多字,却写出了丰满的内容,充盈着浓烈的感情,更有复杂沉重的思绪。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散文格调,这种格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疏朗中的密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