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7,(4):11-11
2006年7月至12月,《新闻前哨》杂志编辑部与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安利杯“研究与交流”有奖征文》。征文期间,来稿踊跃,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刊用43篇。近日,本刊邀请专家进行了评选,有10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相似文献   

2.
致报刊编辑     
《致读者》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是屡见不鲜的。去年的《江西医药》第五期也刊登了一篇《致读者》,写道:“承蒙踊跃投稿,我刊甚为感谢,但请自留底稿,来稿一般不退,超过三个月未接到刊登的通知时可自行处理。”阅后感触万千,特写此《致报刊编辑》如下。“编辑同志:为什么我们的报纸、杂志多实行不退稿制度?是由于编辑部的人手少忙不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加强广大读者和作者对编辑部工作的了解和监督,我们对1991年—1992年《学报》的收发、编辑稿件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一、收稿情况1991—1992年共收到文稿1366篇,平均每年683篇,1992年比1991年少88篇。1.来稿地区分布除海南、西藏以外的28个省、区、市都有来稿。按地区统计,依稿件篇数多少为序列表1。  相似文献   

4.
1984年9月28日人民日报上曾刊出赵相如短文一篇,题目是《小说编辑不读获奖小说》,读后颇有感触。文章共250多个字,现抄写如下:江西上高县有人连题带文地抄袭两年前全国获奖短篇小说《普通老百姓》,投寄东北《小说林》杂志,居然于六月号发表,读者大哗。抄袭者当然不对。但使人纳闷的是,编辑为何连两年前获奖小说也不看一看?如果读过的话自然不可能忘得干干净净。况且《普通老百姓》最早发表在东北一家杂志上,作者×在东北工作,作为身在东北的《小说林》编辑(据了解一篇小说发表,要过三道关),对自己的这种失职行为,能够宽宥么?连获奖小说都不知道的编辑,或者读了获奖小说在脑海里留不下点信息的编辑,人们怎么能相信他能编出好的刊物来?!”这篇短文,无疑地对抄袭者和编辑都是尖刻地批评,而且主要是批评编辑的。有人会说,那是1984年发生的事了,何必挂齿动笔呢?不,我认为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前事不  相似文献   

5.
我的第一篇新闻作品是发表在《杭钢报》上的。记得那时还是“文革”前,写一位我们班组里老工人的先进事迹,编辑部帮我改了又改,润色又润色,发表后在职工中反响很大。“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能上报纸,真不简单。”1981年《杭钢报》复刊后,又使我们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有了用武之处,我们的各类新闻作品有了发表的阵地,我们写稿水平有了提高。编辑部的同志,对我的每篇来稿都认真阅读,精心修改,悉心辅导,记得复刊的第一篇通讯,请老报人精心来厂辅导我们,认为题材是好的,但写得还有不足之处,要我再度采访重新修改,  相似文献   

6.
《新闻通讯》第一期上刊登了一篇《从“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说起》的修养漫谈,指出一稿多投的弊病,分析了一稿多投的原因,这是对的。但笔者认为,除了该文剖析的原因外,报刊编辑部不能及时处理来稿,恐吓也是造成一稿多投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报种编辑部处理作者稿件很不及时,有的要拖上几个月才有音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今年第五期《外国文艺》杂志迎来了其创刊两百期。为了做好这期内容,杂志社编辑部集思广益,策划了各种活动——预热阶段,编辑部开展了“我与《外国文艺》的那些事儿”读者征文活动,微博、豆瓣同步跟进,并最终遴选出两篇读者来稿,刊于第200期;5月底,为庆贺两百期而举行的新老编辑座谈会上,历任主编、编辑们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今年第五期《外国文艺》杂志迎来了其创刊两百期。为了做好这期内容,杂志社编辑部集思广益,策划了各种活动——预热阶段,编辑部开展了“我与《外国文艺》的那些事儿”读者征文活动,微博、豆瓣同步跟进,并最终遴选出两篇读者来稿,刊于第200期;5月底,为庆贺两百期而举行的新老编辑座谈会上,历任主编、编辑们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长江周末》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为《南国无处非红豆 为何兄妹偏结缘》(以下简称《结缘》),附有一对青年男女的彩色合影照片.作者是本省安陆市的一名教师.《结缘》约4500字,梗概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话动期间, 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  相似文献   

14.
黑纲领出笼的背景和经过十年前,陈伯达、姚文元合伙炮制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的名义出笼。这篇黑文(以下简称《到底》),是林彪反党集团和“四人帮”篡夺新闻舆论大权的黑纲领。揭露《到底》产生的背景,批判《到底》的谬论,肃清他们的流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活动期间,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遭到可悲的命运?分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是选题不当。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栏开办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编辑部每天接到的来稿来信中,投给此栏的约占30%。这些来信,对本刊进行了热情的肯定和中肯的批评。许多读者都在信中向编辑部报喜——告知取得的成绩,还对本刊开设的栏目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一) 在大量的读者来信中,谈肯定意见的占80%左右。读者热情洋溢地称赞《新闻与写作》是“良师”、“金钥匙”……△帮助读者树立信心,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甘肃高台某部王海来信告诉我们,他曾投稿loO多篇,无1篇被采用,很是苦恼。“是从此辍  相似文献   

17.
本刊编辑部与盘锦日报社于今年上半年联合举办的《办报一招》征文,现评选揭晓。这次征文共收到来稿187篇,已在本刊刊出19篇。现将获奖作品的篇目及作者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9.
欲识“千里马”,需为“千里牛”华罗庚先生逝世的噩耗传来那天,我在痛惜祖国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之余,想起了他最初迈步学者之路的一段历程。 1930年的一天,在上海《科学》杂志编辑部堆放的投稿中,有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来稿。它的作者,就是如今蜚声中外的华罗庚先生。其时,论职位,他不过是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小店员;论年龄,不过二十来岁。可是文章的锋芒所向,竟是鼎鼎大名的教授。这在世俗者看  相似文献   

20.
报刊上屡见揭露抄袭行为的文字,但抄袭者至今仍屡见不鲜。我想,除抄袭者自身的原因外,恐怕还与我们报刊对此措施不力有关。重庆日报的《星期天》涂山副刊于去年12月18日声明:欢迎曾寄过抄袭稿的同志于一周内来信宣布稿子作废,自觉改正错误,如过期不告,将登报公布。说到做到,该报在今年1月15日果然开辟了一个《抄袭榜(之一)》,公布了一“过期不告”的抄袭者的姓名及其抄袭行为。此举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有的读者说,抄袭者是为出名才这么干的。《抄袭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