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屠磊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57-160
学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生存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科研活动、提升综合素质的高校学术性社团,在地方工科院校的学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升、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学风现状和在学术性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孕育学术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好学术性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象出发,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寻求适合高职学院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建设方法,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方面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严重影响到了培养学生的质量。本文提出,应从拓宽两课内涵、增加人文教育内容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从而提高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的学风具有同化育人功能,把握学风的客观性、差异性与包容性、发展性与局限性等特性,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逻辑起点。缘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一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学风建设,高职院校要在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深入开展牵手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竞争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征不断变化,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及时了解学校学风状况,探究影响高职院校学风的因素,深刻研究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风建设,成为高职  相似文献   

7.
龚芸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6):184-185,192
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风情况,有针对地加强学风建设,采取自编调查问卷的方法对60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期望学生个体、教师以及学校加强自我剖析,共同建设高职院校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8.
学风是高职院校的脊梁骨,关乎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学生的今天明天。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永恒主题。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学风状况的分析出发,提出创建优良学风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探索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院社会声誉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材,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风建设,积极探索学风建设路径,促进学院的长久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制度改革、学风的制度化建设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和创新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工作.当前,虽然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但由于学生本人、家庭教育、学校、社会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绝大多数"985"高校的文科招生和理科招生均呈现出严重的区域不公,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的高校数均占"985"高校总数的85%以上。无论文科招生还是理科招生,"985"高校招生均呈现出明显的属地化倾向,均把大多数的招生计划投放在了少数几个省区。总体而言,"985"高校文科招生的区域公平状况更差,各"985"高校文科招生的省区覆盖面远远低于理科招生的省区覆盖面,在最为不公的10所"985"高校中,理科方面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各占一半,文科方面均为理工类大学。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建设要求大学的发展转换视角,不能仅关注论文、项目、科研经费等“智商型GDP数值”,更须夯实与唤醒诸如大学精神特质凝练、软实力提升、内涵建设等“情商型指标构成”。在新文科建设视野下,大学应是基于“学府、学人、学业、学术、学统”有机组成的“智商-情商双馨”共同体。“大学的情商”可彰显“五新”:凝练大学精神,建构“特质学府”,呈现传统经典文化现代传承的“新格局”;引育“卓越学人”,优化人力资源“分类分层发展”的“新功能”;提供“优质学业”,推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形成科研评价的“新路径”;锻造“深层学统”,强化回应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新范式”,在“开新局觅新机”中,积极回应时代大变局下的新文科建设时势诉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文科专业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文章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从文科数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讨了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文科专业与数学课程的关系,以及文科数学课程开设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中心和信息枢纽,受到来自信息化变革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因此需要重新衡量学生对实体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以及实体图书馆支撑高校教学和科研核心业务的绩效产出水平。我们采集了某高校2009级3072名本科生的图书馆通道数据,并结合学生的绩点和创新学分数据,探究了学生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规律及其与学习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仍较为频繁,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学生更多地将实体图书馆作为适宜学习的自习场所。文理科学生及不同类型学科学生间的实体图书馆访问行为具有显著差异,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有着更高的平均访问次数,而在文科中应用科学的学生相较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而言访问图书馆的次数显著较低。此外,学生实体图书馆的访问行为对其学习成绩和科研实践成果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校管理部门在掌握学生图书馆访问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改进实体图书馆的服务,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提升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习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生活适应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612名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师专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得分偏低。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和管理模式的适应性方面,大三学生不及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适应性方面,大一学生不及高年级学生;理科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术科生和文科生。不同生源地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高校需要结合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适应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办文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趋势以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确定,要求理工科大学对文科的发展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在对国内外以工科为主大学的文科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有关理工科大学如何办文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科发展关系到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校竞争优势的形成。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发展具有阶段性、长期性、渐进性,每一所大学发展历史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处阶段不同。理工见长高校的文科发展,大体要经历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建设要实施阶段性发展战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要分析自身的发展状态,弄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本阶段建设的思路、目标、行动方案、评价标准,并适时地推进发展阶段之间的战略转变。进入全面提高阶段后,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建设要坚持把握文科发展的方向性,着力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良好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8.
高校文科生存在理论学习多,接触实践机会少;课业压力小,却不懂得利用课余时间;就业压力大,又缺乏努力的方向;思维活跃,却缺少正确的评判能力;情感细腻,易引发心理障碍等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独到的教育优势与特点,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精神、规章制度建设、文科特色活动和学校发展共同体等方面对加强文科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建设是社会经济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新要求,是高师院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平台.在分析了目前高师大学文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师院校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特点,探讨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问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大学文科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Using data from a random sample of chief liberal arts academic officers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support of teaching in the liberal arts (defined as the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on 15 categories of faculty support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ic teaching conditions, tenure decisions, and merit salary increases. Differences in support are examined among institutions that vary in size, location, sponsorship, and degree leve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beral arts teaching is in less than excellent health on most American campuse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s note numerous inconsistencies among resources, standards, and rewards in Americ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urge liberal arts administrators to reduce these inconsistencies where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