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编筐扼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就跟编篓子要收好口一样重要。大家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结尾不仅点了题,而且形象地描绘了父亲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身影,流露了对父亲眷念的深情。假如结尾写成“啊,父亲,我是多么敬佩您!”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显得淡而无味了。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也能构思出许多好的结尾,不妨给大家介绍介绍。那一次大家都写的是命题作文《微笑》。各人的结尾都不一样,没一个…  相似文献   

3.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激发培养儿童的自学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一、解题生趣。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般准确、鲜明、深刻。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大海的歌》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接着又问:“你们见过大海唱过歌吗?”“大海的歌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课文,搞清大海的歌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高大的背影》我让学生先想想:“背影”是什么?然后再说说“高大”是什么意思。课题《高大的背影》是说这个人的背影或身  相似文献   

5.
“没脑子”     
一 一辆“大通道”公共汽车不急不躁地在中山路上行驶着。它那有节奏的晃动和车内的宁静使坐在车内的我又继续思考起上午思考的问题——《高大的背影》一课的读写结合点应放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写作素材。 一阵嘈杂的声音打断了我  相似文献   

6.
《背影》中的“买桔图”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第六自然段描绘的一幅“买桔图”,叙写父子离别之情,尤其感人至深。这个片断,紧扣题目,两次正面“写背影”,与开头的“点背影”、结尾的“忆背影”遥相呼应,是刻划父子情的重点段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这个重点段落呢?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训练: 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事件,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这一段以背影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四个层次(一是交代看  相似文献   

7.
路子对你说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里的文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小时候的作文中,经常有这句话的"仿版"。写好人好事,最后主人公摆pose,老是留一个背影,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感觉到这个背影"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现在看,这个套路很好笑,像技艺拙劣的武师只会一招"黑虎掏心"一样。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的《背影》是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有关资料已从选材、语言、主题等多方面进行了赏析。笔者接触先生的杰作,每每为先生那“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如椽巨笔,“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至情至文而惊叹。今不揣冒昧,欲承先生独辟蹊径之风范,从结构入手,探讨一下《背影》魅力的另一层面。一、精致的布局匠心独运作品的结构是表现作品内容、显示作品主题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应建立在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背影》开头部分只有24字:“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结尾部分也不过200字左右。中间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药用植物学教师,多年来在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正当我欲把自己在教学上关于课堂结尾的作用及方式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之时,忽然拜读了《生物学教学的课堂结尾艺术》一文,我与作者有过同样的做法,为了避免重复,我只谈几种不同的结尾方式。这里侧重的是通过教师不同的结尾方式培养学生“如何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朱自清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平实中潜着愤懑,朴素中含有激情,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背影》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背影》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2.
顾增清 《考试周刊》2011,(93):42-4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相似文献   

13.
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背影》的第六段,企图背下来交差,直到一丝凉意从脸颊划过。这是真切的,那一夜,我感动了;那一夜,我似乎感受到大师们在高处向我俯视。  相似文献   

14.
【原文】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分析】说到文章的“结尾”,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文章的终止、矛盾的解决、问题的揭晓,等等。然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却善于运用“结尾”的形式,将感情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言尽而意不尽,这种似了非了、似断非断的手法,最能收到笔墨简洁而又余味深长的效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结尾段就具有这样的特  相似文献   

15.
《背影》作为名家名篇,其质朴的父子情感动了几代人,然而几次上《背影》,即使我做了很细致入微的分析,学生仍无明显的内心触动。在学生的眼里,《背影》所叙述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东西。我在这次上《背影》的时候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1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8.
孙绍振教授在《语文建设》2010年第六期上撰文《<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启阵教授针锋相对,写了篇《我赞成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课本里删去》。接着,二位从《向孙绍振教授讨教四个问题》到《我看他  相似文献   

19.
《高大的背影》这篇课文,以前我们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讲解的,边讨论边板书:决定送医院喘得透不过气来。没有一点儿力气。背我去医院背着……拖着……“我慢点儿蹬”。(听)“救人要紧”。(听)我被抱上了车。(感)我到了医院把我抱下车。(感)“看病要紧”。(听)“再拉你们回家”(听)“那好……我走了。”(听)我住了医院高大的背影,站在我眼前。洪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感)(经过顺序) (具体内容) (写作特点)这样的讲解,条理清楚,符合习作例文体  相似文献   

20.
赵胜利 《考试周刊》2013,(85):27-27
凡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都十分重视文章结尾,因为大家都希望结尾能达到升华文章之效,因此写起来较为费心与困难。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我的创作经验》中指出:“结尾是问题中最难的一个,差不多跟命题一样的难。”正是这个最难的问题,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也才有了众多的大手笔们匠心独运的答卷,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结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