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小学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其目标定位是直观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不对概念进行理性分析和阐述.因此,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它们不同的特点.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让学生来感知平移的几何特征.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平移和旋转"。这个单元主要教学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相似文献   

3.
"旋转"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图形的变换"的内容。教材先通过例3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为例4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针对以上内容,我先后进行了两次教学,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培养空间观念。3  相似文献   

8.
<正>“图形的平移”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刻画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运动,另一方面则要鼓励他们基于对图形平移的认识探索并掌握将方格纸上的简单图形按指定要求进行平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通过图形运动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25页“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下册P41~P43“平移与旋转”。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进平移与旋转运动的现象,进而认识平面图形平移和旋转;会计算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2.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是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变,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3.通过情景图的场景,体会生活中的平移、转运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三、教学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四、教学难点:计算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五、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方格纸…  相似文献   

11.
<正>【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2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并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本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实验课本《数学》(北京景山学校编著)第五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和旋转”一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旋转和平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两种变换。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  相似文献   

14.
《中学理科》2004,(11):87-89,104
本讲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要求能熟练地作出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会分析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进行图案设计.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的义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方案;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利用平…  相似文献   

16.
平移与旋转是图形的基本变换.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例1在图1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ABC的三个顶点都  相似文献   

17.
<正>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学习—模仿—创造"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图形运动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又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引导学生不断  相似文献   

18.
1 教材分析1.1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在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第二十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其性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简单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初步认识、相交线  相似文献   

19.
一、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索 如在"平移与旋转"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学生所熟悉的图形,并让学生例举了生活中所熟悉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发表见解,从而得到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直观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后,再利用教材上的做一做,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在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第二十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其性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简单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初步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学习了图形与坐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数的认识已扩展到实数.通过学习“平移和旋转”,结合八年级(上)已学的“轴对称”,使学生对图形与变换中的全等变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渗透让学生用图形变换(此处指全等变换,下同)的视角考虑空间与图形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