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学体积的意义1.引导学生理解“空间”及“所占空间”的含义。(1)放映一段录像:在一个空空的仓库里,搬运工人开始把成箱的货物往里运。问:在这个仓库里正发生着什么变化?(货物变多了,空间变小了。)问:空间为什么变小了?这说明了什么?(货物占有空间)(2)学生操作:先从装满细沙的杯中倒出沙,然后往杯里放一个木块,再把倒出的沙装入杯中,结果原来的沙不能全部装入杯中,这说明了什么?(木块占有空间)(3)观察实验:在盛有同样多水(水面高度一样)的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中,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问:放入石块…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教材中 ,压强和浮力是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 ,是物理中考难题的生长点之一。而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往往事倍功半 ,效果不理想。本人在历年的初三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变一问多解的方式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下面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 ,供大家探讨。例题 如图所示 ,把 10 0克的石块A放在木块B上 ,木块刚好没入水中 ,若把石块A挂在木块B下 ,则木块露出水面 1/4 ,已知石块的密度为 2 .0× 10 3千克 /米3,g =10牛 /千克 ;求 :木块的密度。析与解 把木块和…  相似文献   

3.
在复习浮力的定义后,分析定义中“浸在”二字的含义,即只要把物体放在液体中无论是。部分浸入——漂浮物,还是全部浸入——浸没物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在我们常见现象中,有一类物体如木块、塑料、船只能浮在液面;有的物体如铁块、石块等沉入液体中;还有的一物体如潜水艇、鱼等可以停留在液体下任何深度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课文中在此仅提出一个设问就平铺直叙给予分析解答了。我认为这样处理不是最佳手段,显得有些平淡。不能引起学生注意。若换成这样的开头:先取一个玻璃制的水槽,加入水,将一木块放入水中浮,将一铁块…  相似文献   

4.
七巧板     
妈妈从漳州回来,为我带回了一副七巧板。我一看:一个正方形的盒子里装着七个木块,五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心里想:这只不过是幼儿园玩的东西,让我玩这个,太掉价了吧。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把那些木块倒出来吧。”我一下子把那些木块倒在桌子上。妈妈又说“你再把那些木块装进盒子里吧。”这还不简单,我一下子就拼了起来,可拼来拼去,半个钟头过去了,就是不能将它们装进去。我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小木块发愣,额头不(?)妈妈走过来,笑着说:“没有你想的那样简单吧。”她(?)于是,我坐下来  相似文献   

5.
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到底难不难,难在什么地方,不难在什么地方,这个一时很难说清楚。不过,有一点是很明显的,要想学好语文,就非得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努力去学不可。一、明确目的由于现在中学里还存在着一种把学“文”的当作“后娘养的”,把学“理”的当作宠儿的怪现象,因此,至今还有许多同学不明白学语文有什么用。其实这很简单,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把它说得具体点,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读得通、写得好、听得懂、说得顺的能  相似文献   

6.
在“可能性”一节课上,吴正宪老师先让学生摸了几次球以后,让学生预测下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这时学生纷纷发言,情绪高涨。吴老师则把握好时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是什么现象,而不是直接把这一现象可能性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可能性”。再如,让学生分组做“摸球”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再次明白了“可能性”还有大有小,而且也明白了什么时候“可能性”大,什么时候“可能性”小,突破了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参与指导,这样的学习给学生增添了情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吴老师执教的课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最喜欢玩“沙坑寻宝”的游戏,他们把收集来的石子、木块儿、树叶等当作宝贝埋在沙坑里,然后用各种方法找出这些“宝贝”。在一次游戏中,刘宇宁把一枚曲别针埋在了沙坑里,一直到游戏结束也没有找到。在分享时,刘宇宁请小朋友告诉他怎样从沙土中找到宝贝。我想这正是让幼儿了解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和了解磁铁特性的好时机,于是有关磁铁的系列活动就这样展开了。一、沙中取“宝”我有意在几个沙盒中放上铁制品,并提出问题:谁能帮我把沙子里的宝贝取出来?你想用什么方法?幼儿想到用手挖或用铲子、筛子、瓶子、木棍、耙子、勺…  相似文献   

8.
拉勾上吊     
牛奶是什么一次,一位轻佻的女老板要求爱因斯坦教授用“三言两语”把他的相对论讲个明白。爱因斯坦说:“这样吧,我还是跟你讲个故事!”一天我同一位盲人一起走路,我说想要杯牛奶。他问道:“牛奶是什么东西?”我答道:“一种白色的液体。”“液体我明白,可是什么叫白色。”“天鹅羽毛的颜色就是白色。”“羽毛我知道,天鹅是什么东西?”“是一种脖子弯曲的鸟。”“脖子我懂,可是弯曲是什么东西?”于是我沉住气,抓住他的手臂将它拉直,说:“这叫直。”然后又把他的胳膊肘弯了一弯,说:“这叫弯曲。”这位盲人朋友说:“噢,现在我知道你说的牛奶是什…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26日晴星期六,是我洗碗。我先等爸妈吃好饭,然后,一个一个地把碗和盘子端起来,把笨重的盘子和碗放进盆里,再用一个大勺子,把水一大勺一大勺地倒进脸盆里面,再挤进洗洁精。我先拿来一块抹布,然后,把碗一个一个非常仔细地擦干净,唉,盘子真多啊!不知过了多久,我好不容易把碗和盘子洗好了。我手在盘子上轻轻一蹭(cèn$),盘子忽然叫了起来,我飞快地跑到妈妈面前,问:“妈妈,为什么,我在盘子上一摸,会有声音呢?”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说:“只有干净的盘子才会叫。”干净的盘子为什么就会叫呢?是因为高兴吗?我到现在还没弄明白。老师的话LA…  相似文献   

10.
农村幼儿园周围的草地、晒谷场,还有田野、山坡都是游戏的好场所。由于我们幼儿班附设在小学里,大、中型玩具甚少,所以我就利用后山葱郁的油茶树林以及不算很陡的山坡,开展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游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无拘无束、尽情地玩耍。他们有的玩“碾米厂”的游戏,有的利用山坡上的土块、石块、木块、竹子建造房子,有的用小草、藤条编成  相似文献   

11.
闫晗 《大学生》2012,(11):64
高中物理中有无数关于小木块的习题,它被放在一个斜面上然后克服摩擦力缓缓下降,然后关于下滑距离、摩擦系数、下滑速度等可以编出无数习题。等到把这些习题都弄明白了,这个小木块也开始变得复杂,它背上驼了一个更小的木块。大学校园里是个小社会,遇到的是某个小木块,但进入职场后,小木块就进化了,我们又会遇到新的木块,然后一个个弄明白。  相似文献   

12.
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两个课题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并把课本中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浮力规律——阿基米德定律。 先让学生观察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说明它由于受到重力和桌面的向上托力的作用平衡。然后,进行类比,说明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和水的向上的托力作用。进而比较木块浮在水面上和船浮在水面上等事例,找出其共性,归纳、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液体)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接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他们进行探索研究的出发点,启发他们联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二册《小麻雀》的课文与“思考和练习”两者是有矛盾的.请看课文的结尾:“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而“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却说:“根据课文最后几句话,你认为小麻雀后来是死了还是活下去了?作者说它‘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试把小麻雀想说的话写出来.”课文上明白地写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里是不肯定的语气,有猜测的口吻,而“思考和练习”里却说:“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这句话与原文的意思是不相一致的.根据“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意思,认为小麻雀后来肯定是活下来了:因为它活着,所以明白了什么,还要求把小麻  相似文献   

14.
“童心童眼”是本刊惟一一个直接表达孩子心声的栏目。在这里,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明白他们为何快乐、为何苦恼。欢迎孩子们踊跃来稿,把这个栏目办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5.
“一个木块和一个差不多大小的棉花团有哪些区别?”先请想一想,你有几个答案再往下看。 为了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我把这个问题也给了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答案真让我大吃一惊。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直观特征上的区别,诸如颜色、形状、软硬,在讲到轻重时,孩子们的思维开始活跃了,因为他们并没有进行直接体验,而完全靠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请看看他们的答案吧。 “木块落到地上有声音,棉花没有。” “木块落得快,棉花落得慢。” “木块扔得远,棉花扔得近。” 以上答案已从静态的描述进一步到动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教“体积的意义” ,引入课题时 ,教师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 ,问 :“这两个石块哪个大、哪个小?你能说出大的一块比小的一块大多少吗?”学生讨论片刻之后 ,教师点出课题 :“要认识物体的大小 ,准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随后进行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 ,出示两个盛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烧杯。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较小的石块 ,让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上升?得出 :石块占有空间。再在另一个杯子里放入较大的石块。比一比 ,哪个杯子里的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石…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液体中下沉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学生不易搞清的二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己实验的方法,帮助他们搞清这些问题。对第一个问题,首先,我将木块放在手上,使学生知道木块不往下掉是因为木块受到我手的托力.再将木块放在水槽中,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三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早就听说地球上有许多好吃的食物,所以来打探一下情况,如果情况属实,他们将霸占地球,把食物据为己有。“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地球人吃些什么呢?”一个外星人问。另一个外星人拍拍脑袋,想出一个好主意,“听说,地球人吃饭的时候要用盘子、筷子、碗……”第三个外星人马上明白了同伴的意思,接着说:“只要咱们变成盘子、筷子、碗,就一定能了解地球人的食物。”三个外星人来到一户人家的厨房,一个变成一只印花瓷盘,另一个变成一双竹筷,最后一个变成一只青瓷小碗。弯弯是比特的邻居,也是比特最好的朋友。前两天,弯弯…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  “我们来做一个测验。”专家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的石块,把它们一一放进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应道:“满了。”他反问:“真的?”说着,他在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空隙。“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们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满。”一位学生应道。“很好!”学者伸手从桌子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地倒进玻璃瓶。…  相似文献   

20.
学生往往对“惯性”这一概念存在很模糊的认识、当让他们解释课本第67页图3—7车上木块倾倒的原因时,这种模糊认识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一、认为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因而把物体的惯性看作是驱使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即“惯力”,运动物体本身就具有这种力。所以他们说:“因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止了它向前的运动力,而与车一起运动的木块还有向前的力,所以它向前倒下。”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它并没有受到向前的力。二、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认为只有物体不受力时物体才具有惯性。所以他们说:“因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都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