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汉口是万里茶道最大的集散地。汉口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内河航运码头。汉口港从龙王庙延伸至丹水池,长达30华里,沿岸码头林立,每天停泊近千艘茶船。汉口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汇集了来自湘、鄂、赣、皖、闽、川六省的茶叶。从1861年开始,汉口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输出港。西方观察家曾经说;如果不是茶叶贸易,实际上没有一个西方人会来到这个东方城市。在西方人眼中茶叶是汉口存在的唯一理由。汉水湖北段是万里茶道重要旅程。茶船沿汉水逆水行舟,从汉口至襄阳,行程700多公里,历时20余天,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线路。有清一代,茶叶是中国出口俄国的大宗商品之一种,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清代,以茶叶贸易为核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万里茶道也成为此时期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国与俄国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时至今日,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万里茶道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茶经》·《茶酒论》与法门寺茶道研究梁贵林《茶经》:茶道之元典。山水赋灵气,南方生嘉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①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经过食用、药用两个阶段后,到了西汉,对茶叶的利用开始进入第三段,即饮用阶段。在此,可引汉...  相似文献   

4.
泰和合茶号在宜红"万里茶道"申遗项目中是极为重要的遗产点,经其修建的骡马古道也是宜红万里茶道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调研口述材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着重阐述了泰和合茶号的发展历史、运输路线以及泰和合茶号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研究认为,泰和合茶号及其修建的骡马古道对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但它的茶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的茶道闻名于世 ,但也是向中国人学习的。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人酷爱喝茶 ,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了一个“茶仙” ,他叫陆羽。他著有《茶经》三卷 ,论述茶道的根源 ,茶道的方法和茶道器具。在这本书中陆羽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 ,于是被人们尊为“茶仙”。古代卖茶叶的店里都供有陆羽的塑像 ,奉为神来祭祀。其实 ,陆羽是个孤儿 ,他出生在湖北天门 ,有一天一个叫智积的和尚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 ,就把他抱回寺庙养育 ,这个婴儿就是陆羽。陆羽长大后 ,不愿意…  相似文献   

6.
抚子 《母婴世界》2014,(3):88-89
茶道在日本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湯、茶の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在其《茶之书》书扉页上所说,“‘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茶道,对于日本来说,不仅仅只是坐在一个茶室里喝茶聊天如此简单,他们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人生的顿悟,即“道”。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茶”命名的国家公办特色高职院校,坐落于江西省婺源县。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优势,开设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茶叶贸易方向)等专业,致力于培养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茶叶营销、茶叶贸易全链条式茶产业人才。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气息,而同一种茶的不同泡法也有不同的韵味,喝茶既是品茶,又是品文化、品人生。  相似文献   

8.
偶读《中国青年》所载《茶是木中大丈夫》一文,掩卷闭目,有所思悟。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有容乃大,缘于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四大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相似文献   

9.
清代四川茶叶牵涉到政府的多项社会职能,包括劝民植茶、推行茶引、经营贡茶、征收茶税、管理茶馆、保护茶道、治私茶罪、打击假茶、从事茶业专业教育、调节川茶贸易中的汉藏民族关系、并处理相应的中外关系。其中有的方面值得肯定,有的差强人意,有的令人遗憾,还有的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对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需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休闲美学视域观照茶文化,茶叶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休闲心境,茶肆是休闲审美空间,茶则因为自身被赋予茶道精神而具有"闲"的品格.梅尧臣通过以茶计时、以茶悟道、以茶会友的茶诗创作,体现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审美意蕴.梅尧臣的茶诗是宋代市民阶层崛起和士人思想觉醒落实于文学创作的表现,而茶在休闲文化中被赋予的品格成为国民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首批通商口岸之一,因西方国家对武夷茶叶的极度渴求,福州成为驰名中外的“茶港”。茶叶贸易的兴盛给福州及其广大的闽江流域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同时也给福州的社会变迁带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月品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前后,是采茶、制茶的黄金季节。尤其“雨水”之前,茶芽嫩小,犹如雀舌,冲泡饮用,香味浓郁。这时采制加工的茶叶称为“雨前茶”,堪称茶中珍品。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而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世界上以咖啡、可可为主要饮料的地区有美洲和非洲,而普遍饮茶成风的则以亚洲地区和欧洲的英、俄等国为主。鸦片战争,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造成中英贸易英方的大量入超。为了得到中国的白银,英国竟采取卑鄙手段,向中国出口鸦片,并最终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清朝,“晋商”庞大的骆驼商队,越…  相似文献   

13.
余好茶,常以得一壶好茶而手舞足蹈。每得好茶而迫不及待沏之,妻常嬉责“叫化子不留过夜食”。贵人喝茶谓“品”,我喝茶却是“多、浓、烫、苦、涩”,惟此才喊过瘾。某日,翻阅老舍先生作品才知道这是乡下人喝茶之五要素。而我却是占全了。友人知我癖好,每有新茶总要送来供我糟踏。一次友人捎来一小罐“狮峰龙井”,打开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这怎么是龙井?无旗无枪,细如缝针,说是银毫倒还凑合。不过茶叶倒是还不错。取过壶抓一把茶叶,用开水冲而饮之(见笑,不合茶道),顿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种植与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的神农氏时代 ① 。但是 ,人们对茶的认识及其饮用方式却是逐步深化与完善的。唐朝是茶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唐以前 ,人们把茶初当药用 ,后才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 ,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 ;至盛唐 ,饮茶在南北方蔚为风气 ,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 ,而形成了茶道。本文试对茶道的形成、茶道的内容作一论述。一早期的茶称“荼”、“茗”等。据文献资料记载 ,茶树原产于巴蜀地区。茶是从南向北、从西南向东南传播的。人们最初主要利用茶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云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唐至明清茶叶经济、茶业政策、茶风传播、中外交通的有关史料,认为华方丝路贸易应当是丝绸、瓷器、茶叶三位一体,因此对丝绸之路有新的解读。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丝绸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丝茶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代晓琴 《科学启蒙》2015,(Z1):48-49
“小袋子”里的秘密刘潇予的爸爸从云南带回来一袋地道的花茶,说是当地有名的特产。姜一一、王彬彬本来不爱品茶,但一听说是名茶,也赶来凑热闹。“大家快看,茶叶袋里还放了一个小袋子。”姜一一左看右看,终于看出了“茶道”。他拿起小袋子就要往开水里泡,“这里面装的肯定是极品茶!”“小袋子中装的是脱氧剂,不是茶。”刘潇予爸爸见状,连忙制止了姜一一的行为。刘潇予、王彬彬抢过袋子一看,上面豁然写着“脱氧剂”三个字,于是连说姜一一  相似文献   

17.
东瀛茶致     
廖逸兰 《留学生》2014,(12):52-52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日本广岛,在妹妹的陪同下参加了一个茶道会,让我也感受到日本深远绵长的茶道文化,品味的不仅仅是茶,而是茶香和茶趣,以及喝茶人的曼妙礼仪。 那天,我们一到茶道馆就被一个身着粉色和服的女孩带到等候室里候等。妹妹事先提醒过我:“想在茶道会上喝茶,就要先学会“跪”,否则你就喝不到荼。”我听后不禁一怔,妹妹解释说,跪在日本叫“静坐”,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恩惠,感受着周遭所经历的一切要“感恩图报”。我知道要入乡随俗,就在门口跪下行礼,然后又向挂在壁龛上的一幅字画下跪行礼,再给壁龛上的花“行礼”。接着还要向一个个茶具下跪行礼。  相似文献   

18.
福建是中国最著名的茶产地,在宋代福建的“建安”茶叶广为种植,斗茶盛行。建安斗茶代表着中国宋代茶文化的最高水平,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草创有着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广东茶叶生产、贸易兴盛,饮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茶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关于茶的文化和风俗。通过对清代广东茶叶文化与风俗的探讨,可以了解到当时茶叶生产、贸易以及与民众生活关系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因距武夷红茶区径捷,在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辟为首批通商口岸之一。福州的茶叶贸易在经历了开埠初期近十年的沉寂后,到1853年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并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极盛,成为弛名中外的世界“茶港”。本文拟从福州“茶港”的沉寂与兴盛的原因入手,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福州城市贸易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