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不可或缺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高校通过实施学生评价综合改革,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将劳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推进一二三课堂贯通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类课程、组织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搭建劳育实践平台,构建“三堂联动”劳动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问题导向、关联思维、系统思考,构建“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劳动模式,解决劳动教育单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断层、劳动教育模式纷杂等问题。构建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文化劳育的教育体系,多方位、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合力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纽带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落实“以劳促全”育人成效,化解“劳育分离”困境,需要从内容、特征两个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回归人的本质、回归教育本质和回应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理解其价值意蕴,基于教育生态理论,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支持保障和评价反馈四个体系探索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参与社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更能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以社区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劳育”与其他“四育”的一体协同,将“劳育”融入教学改革和实践育人环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将“理解教育”的文化内涵纳入立德树人的德育行动中。在落实五育并举的同时,构建了基于“理解教育”文化内涵的劳育“五星”课程体系。学校创设劳育“五星”课程的实施路径,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范式,突出劳动的多元评价手段,形成五维联动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国家民族复兴、高校立德树人、个人全面发展等现实需求,高校应探索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态,打造特色专业劳育,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素养提升的三维融合培养。根据对专业劳育的理论应然、现实审视及价值意蕴的辨析,高校应从实践规划层面,注重专业劳育目的、内容、方式上的劳动与育才并重、产业与教育相融、守正与创新兼具,依循“知—情—意—行”教育过程构建专业劳育实践体系,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和技能、从成效上增强劳动教育的获得感,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有效地落于实处。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培智学校缺乏全学段劳动全面育人体系、《劳动技能》课偏技能训练以及智力残疾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立足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的劳动育人实践,提出“以‘生涯自立’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思路,构建了指向“生涯自立”的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培智学校育人质量,提高了智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为特征,使化学学科成为融合劳动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分析劳动教育与化学教学的关系和劳动教育融入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劳动教育素材分类、劳动教育层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化学课程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策略,即:以实验探究任务驱动,珍惜实验过程的“体脑并用”;融入生活生产类应用,体验真实情境的“劳有所获”;挖掘化学史料的价值,感悟科学历程的“涓滴之劳”等。同时,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做到整体规划,顶层设计融合方式;深度建构,提升劳动育人实效;劳育引领,五育协同提升效果;以评促学,发挥评价改进功能。  相似文献   

11.
构建系统、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对明确劳动课程育人指向、完善劳动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劳结合理论,从当前生产劳动课程开展的现状出发,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从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原则和内容结构的多样性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既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形成,也重视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包括“爱劳动的教育”和“会劳动的教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李欢欢 《江苏高教》2021,(11):39-44
劳动教育是中国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方针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建党百年来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五个主要历史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从教育的内涵而言,表现出从狭义的"小劳育"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劳育"的过程;在教育的功能定位上,经历了从培育大学生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到劳动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就教育立场来看,经历了从社会本位、政治本位,再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并重的全面育人取向.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百年嬗变给高校的启示:超越劳动技能培育为主的"小劳育",走向关注劳动素养的"大劳育";超越高校单一劳动课程,形成立体化、全方位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超越"专长"的技术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从"五爱"到"五育"的转变和升级,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新困境,反映的是劳育的认知偏差、育人思路模糊、育人实践困惑,因而需要从问题、价值、实践三个角度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厘清劳育的认知和边界,省思劳育的价值意义,推动劳育的实践探索,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高校劳动教育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杭州市下城区“双新名师智慧空间站”以“小候鸟驿站”为实践载体,定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以体育课程立基础、以德育课程树灵魂、以智育课程搭枝干、以美育课程活血脉、以劳育课程展气魄的“五位一体”的“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坚持直接教学与实践体验共生教学策略,融合多方力量,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5.
邵爽 《辽宁教育》2023,(10):66-69
劳动教育是生命成长教育,是全人教育。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在“儒雅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以“尊重友善、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为学生行为标准,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三园一区”劳动育人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新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成效显著,课程内容与社会历史发展结合紧密,课程人文性价值取向逐渐加强,"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育人体系逐步构建.面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拓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植入劳动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劳育”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课程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宏观层面,劳动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龃龉;中观层面,劳动教育与传统智育相冲突;微观层面,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相脱节。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的教育”,还是“为了劳动的教育”。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把劳动作为教育内容,要坚持体力、智力、精神相结合;把劳动作为教育手段,要坚持新兴劳动形态与经典劳动形态相辉映;把劳动作为教育目标,要坚持社会发展需要与自我发展需要相统一。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架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全程坚持问题导向与价值引领。课程性质方面,必修与选修相辅相成;课程样态方面,显性与隐性相得益彰;课程形式方面,理论与实践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先后提出了“教学做三合一”“三元结构”“三个融为一体”“三三制”“五四三”等教育教学理念。在梳理劳动教育实践发展脉络、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构建“劳育课程——实践活动——文化品牌”三模块互动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知行合一、文化浸润中系统提升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应呈现新的特点.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必由之路.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具体可从思想劳育、课程劳育、实践劳育三方面提高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劳动教育培育渠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高校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挖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和美育相融合的实践教育内容,研究构建“三维度·三融合·三联动”的“思政+美育”实践体系:从“社团活动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美育综合课程”三圈层维度入手,创建美育型社团、师范内涵校园文化、特色美育实践基地;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社会服务与艺术展演”“社团活动与网络育人”三个层面融合开展实践育人;以学分为纽带实现第一(校园内、课堂上)、第二(校园内、课堂外)、第三(课堂外、社会中)课堂联动,将思政理念、元素融入美育实践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