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之一。从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论述:一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二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三是结合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剖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扬 《辽宁高职学报》2024,(2):19-22+29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指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的个性化、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高职院校要做到:深化专业课程改革,促进“岗课”融合;最大化技能大赛效益,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教学体系;融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打造“岗”“证”融合的特色专业教材。  相似文献   

3.
“岗课赛证”融通以系统论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第四代教育评价理念为思想引领,“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亟须进行四大范式转变,即评价价值指向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评价权利面向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评价内容依托学习证据全过程交融评价、评价方法基于多维评价理念的等融合。对此,借鉴德尔菲法打造“岗课赛证”多元领域主体共评的课程方案预评价模式,执行“赛领证评”的多元课堂过程实践评价,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COMET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进行终结评价。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具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不仅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为此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不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从“一平台、一根基、三队伍、三保障”入手,探索了“双师型”教师队伍长效、动态建设机制,满足了新时代育人和师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日益迫切.探讨和寻求"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多年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职业院校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当前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还存在着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师资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促教师培训培养体系,强化教师技能竞赛体系,认证教师分层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打造一支满足“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规范之乏、培训体系之困、产教融合之痒、职业潜力之囿等问题。文章依据钻石理论构建“双师”团队建设的“六棱核心能力”钻石模型,发挥团队内部要素与外界教育环境间的联动作用,以“双师型”教师个体核心能力作为团队素质建设的关键提升点,在核心能力提升基础上发挥分工合作、团队协同的优势,实现从点到面、从个体到整体的素质提升,形成全新的“双师”团队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中专学校能否培养出“应用技能型”人才,学生能否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这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校是否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霞 《教育与职业》2015,(2):134-135
为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要在培养学生初始就业岗位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素质设立为专业教育的长远目标。文章依据国贸专业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岗课证赛融合"渐进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和谐统一,而且实现了课程体系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误区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它的成功直接依赖于教师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传统上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上存在误区,容易出现形式主义流弊。借鉴德国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应该在教师的经历上寻求突破。结合我国实际,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步走。近期目标是从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入手,而长远目标就是从教师队伍的精细化管理和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上进行突破,最终使每个教师具备真正的"双师型"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我国“双师型”教师政策存在准入标准不统一、管理比较粗放、评价考核不科学等短板,论述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双师型”教师政策的特点、我国“双师型”教师政策发展进程和问题,并就国内外相关政策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我国应广泛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制订、完善“双师型”教师准入政策、专业要求政策、培训政策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2023,(3):71-71
入选理由《通知》明确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的重要举措。主要内容文件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内容组成。正文主要明确了六方面内容。一是明确认定范围。  相似文献   

14.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综合育人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功能作用突出、类型特征明显、内生动力强劲是“岗课赛证”融合的内在价值意蕴,其背后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和跨界整合理论作为理论依凭和学理支撑。基于电子商务专业深入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新模式,其实践路径为:基于“岗、赛、证”获取职业能力清单,倒推确定课程内容;构建“一基础二专业三素质”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基于岗位工作特征,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生“三层进阶式”评价体系,赋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等职业学校所从事的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校企合作难度更大。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就要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方面,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方面,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岗课赛证”融通作为新时代国家大力倡导的高职教育综合育人机制,不仅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学督导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战。当前的督导工作在督导理念、督导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与“岗课赛证”融通要求还不相适应,制约了督导工作职能的发挥,必须紧扣“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要求,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督导理念,优化以“课程”为核心的督导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探索拓展实践教学督导方法,不断提升督导工作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亟待教材形态、教材的类型适应性以及教材开发团队回应其新需求。“岗课赛证”融通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之“新”体现在设计理念上的协同与集成、建设机制上的敏捷响应、教材内容上的有效衔接、呈现形式上的个性与开放和利用方式上的多元与泛在适应。新形态教材开发应突出教学优先原则、职业行动能力导向原则和形态适应性原则。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应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确立开发机制,把握教材建设核心要素以及明确教材开发主体等,从而形成适应“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新形态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罗红妍 《广西教育》2023,(17):88-91
本文基于“岗课赛证”融合背景下中职服务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索,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对应要求为标准,以各类证书、竞赛为依托,以满足人才发展为核心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