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鲁晚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主阵地向齐鲁壹点客户端转移,通过技术赋能,打造新型智慧传媒平台,强化优质内容生产,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再造生产流程,将读者变为用户。近700名记者、千余名专家在齐鲁壹点客户端实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在齐鲁大地叫响了"找记者上壹点"的品牌。通过融合转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已经成为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综合信息的提供者、民意信息的集散地、党建学习的新平台、公益志愿者的新家园。通过强化服务能力的转型,逐步打造新型信息服务平台,探索社会治理平台的建设,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参与者,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贡献媒体力量。  相似文献   

2.
张刚 《青年记者》2016,(16):43-44
在当代新闻实践中,讲故事,尤其是讲好故事,是否已经过时?新闻理想和操守,在刷屏时代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笔者在齐鲁晚报融媒体“齐鲁壹点”客户端开设了一个“底层行走”壹点号,讲述底层故事,以期通过更灵活的体裁、更自由的表现手法,选择能够自如驾驭的新闻场景,寻找一个职业新闻人更加宽阔的表达空间和舞台,也希望给自己的新闻理想寻找一个归宿和答案.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化已逐渐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趋势。目前,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主要在生产、传播、运营三方面进行社交化尝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时政类可视化新闻报道模式单一、过度注重内容个性化推荐、弱社交关系不利于用户长期留存等问题。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应创新时政可视化新闻叙事模式、增设自主订阅功能、利用垂直话题构建强关系社群,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社交化路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确保新闻时效、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并使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起到关键作用。【方法】笔者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特征,探讨了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对策。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说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特征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结果】提出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对策,对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及防范舆情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突发公共事件具备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时,主流媒体应具有为政府提供风险预警、引导舆论走向、整合社会资源等作用。本文针对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推动社会秩序恢复平稳状态也提出了一定对策。  相似文献   

5.
沈述宜  吴靖 《新闻战线》2022,(12):54-58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以青少年及青年为主体的网络用户广泛地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日常交流及公共领域的讨论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受到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叙事方式——即由社交媒体平台主体用户构建的社群文化的影响。此外,网络社群文化的平台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也表现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主题和作品表现形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党的新闻工作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探索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创新发展。【方法】文章以党的新闻史为脉络梳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全媒体传播工程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媒体融合。【结果】得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论】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也是主流媒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梳理研究全国两会报道,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报道创新探索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方法】文章以2023年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介绍专题、时间线、裸眼3D海报、动画短片等国际传播实践,提出对主流媒体使用英文客户端进行国际传播的建议。【结果】研究发现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通过议题设置、话语创新,优化叙事表达,回应海外关切,推出精品力作,生动阐释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成就。【结论】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需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才能在重大时政主题“新闻大战”中领跑。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媒介进化”作为理论视角,探讨AIGC如何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赋能,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方法】采用理性思辨和案例论证的方法,对AIGC的媒介先进性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在帮助主流媒体发展时具有的优势,以及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AIGC的媒介先进性体现在构建“类人化”人机互动模式、提升海量知识的信息生产能力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等三个方面。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利用AIGC进行新闻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跨模态”信息转化效率、提高用户黏性和减少跨文化传播阻碍。但是,AIGC也会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受损,并诱发知识产权纠纷和消解新闻客观性等潜在风险。【结论】AIGC对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提升发挥了“双刃剑”作用,需在充分认识其媒介先进性的前提下,对可能诱发的风险问题保持清醒认知,进而才能更好地推动主流媒体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许涛  骆丹 《中国传媒科技》2023,(10):126-129
【目的】探讨现代融媒体新闻传播环境的新特点,提出建设路径,以实现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和融合传播。【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武汉广播电视台开办的《电视问政》栏目以及启动的“黄鹤云媒”智能化融合生产平台为案例分析,对现代融媒体新闻传播环境的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现代融媒体新闻传播环境具有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和融合传播的新特点,这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通过建立融媒体新闻中心、加强技术建设、优化采编发流程、注重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和精准性。【结论】现代新闻传播领域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用户需求。未来,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和融合传播将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趋势,广电行业需要加强技术投入、优化工作流程,并高度重视用户需求,以实现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王慧敏 《中国传媒科技》2023,(11):119-122+131
【目的】探索智媒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数据新闻的重要意义、实践进路与风险防范。【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结果】主流媒体发展数据新闻,一是要掌握数据主动权,警惕新闻泄密;二是要祛除数据客观性迷思,警惕新闻异化;三是要辩证看待可视化,防止新闻故事虚化。在数据新闻的发展与提升上,一是应以新闻的建设性为基础,涵养新闻的服务功能;二是应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强化记者的职业素养;三是应以新闻的视频化为方向,聚焦消费的场景化。【结论】发展数据新闻对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主流媒体要坚守好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的根本要义,坚守主流价值观;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数据新闻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革新,推动数据新闻更好地服务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通过对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期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差异,进而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流媒体的影响和主流媒体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潮流。【方法】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端呈现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发展方法。【结果】随着社会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体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中从之前固定的媒介与用户的单向运行模式转变为目前的“万物皆媒”的社会景观。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受到了媒体化平台用户的影响。【结论】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的各个方面必须做出及时转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新闻类作品著作权保护与自媒体表达自由之间存在的矛盾,探讨平衡好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期协调好新闻背后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进一步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希望推动呈现自媒体行业发展新面貌。【方法】文章基于以往文献的梳理,以明确自媒体属性为前提,对新闻类作品著作权保护与自媒体表达自由平衡进行思考。【结果】新闻类作品具有信息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作为商品的新闻类作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各类资源,但作为信息的新闻类作品又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影响着公众舆论。【结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用户生产内容大多不具有营利目的,不妨纳入合理使用范围内;以此为业的商业生产内容具有营利属性,更应该受到法律、技术、机制等的规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新闻媒体转型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热点,很多媒体都在摸索中尝试转型,比如新媒体、融媒体,跨界直播带货等,这些另辟蹊径的转型之路,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媒体转型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无法阻挡也不可避免,但如何转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转型道路,却值得所有媒体人深思。【方法】新闻市场是信息的集纳,信息差是新闻时代中取胜的重要渠道,在全民媒体化的时代中,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新闻“信息墙”,是现代传媒应当真正练习好的“内功”。【结果】通过塑造深度新闻、品牌栏目、直播带货等方式,构建传媒“信息墙”,才能让新闻媒体在当今传媒市场上站稳脚跟。【结论】无论如何在传媒市场上发展,作为新闻从业者,都应当守住新闻事业的初心,将初心与新时代相结合,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才能在百花齐放的传媒市场上真正做好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2015,(7):92-92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撰写《移动媒体的创新线索与发展趋向》一文指出,从近期的趋势来看,中国移动媒体的发展将在以下五个方向深化。 一是新闻客户端社交化的深化。尽管一些客户端在采取技术过滤的方式来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但技术的过滤总会有其局限性。而社会化媒体早已经通过社交关系网实现了信息的过滤功能。如何将社会化媒体的底层结构与新闻客户端的内容架构进行嫁接,将是新闻客户端创新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创新转型提供强大助力,推动传媒行业进入智媒时代。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人工智能与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用参考。【方法】描绘当前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从辅助信息采集的无人机、可实时发布的短视频、可完成撰稿的写作机器人、辅助新闻发布的虚拟主持人、把关审核信息的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为代表的沉浸式新闻六个方面,分析其相较传统新闻生产的创新点,以及生产力的强弱对比。【结果】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新闻感染力、解放新闻生产力、提高新闻时效性,推动新闻生产模式向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多元的方向发展。【结论】文章对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与转型有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上海已成为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仍存在社交媒体影响力较小、知名度低、空租率高的问题,如何提高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成为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设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AISAS模型,构建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模型。【结果】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建立出三个理论结构模型,提出影响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的因素。【结论】根据三个理论模型之间的影响关系,借鉴国内外优秀做法,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矩阵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讨论大数据时代影视媒体传播的智能化转型,充分彰显人工智能在影视媒体传播领域的巨大功能,推动其在影视媒体传播中的普及应用。【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介绍人工智能的特点,分析大数据时代影视媒体传播的现状。【结果】大数据生态下影视媒体的转型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缺乏互联网思维的理念和媒体传播模式比较单一。【结论】当前影视媒体传播的智能化的转型,需要从六个方面做起,即创作AI技术的影视作品、打造智能化影视产业链、建设大型影视媒体集团、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形成多元化文化圈层、凝聚优秀的智媒人才。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发挥了媒介作用,但是因公众在使用社交媒体中过度关注私人话题、过度追求娱乐化等因素也使得社交媒体的公共性减弱。基于社交媒体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社交媒体的公共性问题对于我国民主社会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园 《传媒》2020,(10):63-65
日本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新闻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媒体工具,具有移动化、垂直化、匿名化、社群化、“社交+”等特点,但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持续性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发展过于紧迫、市场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社交媒体正面效能的释放。本文以日本本土社交媒体MIXI为例,重点探讨了其发展特点、发展阻力、转型策略和现实启示,希望能够为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挑战。传统媒体需要转型,适应数字化时代,才能保持竞争力。同时,随着读者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新闻、信息、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如果不转型,就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本文从传统媒体文化新闻传播的角度入手,探索在融媒体转型背景下,传统报纸媒体应如何应对多变的传播环境,构建融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新型文化新闻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