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  相似文献   

2.
范玲玲 《成才之路》2014,(27):76-76
正化石在地理课程中往往是在讲沉积岩的时候一笔带过,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展示一下图片就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如果展示真正的化石标本就更能产生轰动效应。恰到好处地利用化石来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获得化石如果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标本,那么就需要老师自备化石来进行教学了。很多老师认为获得化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  相似文献   

3.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观察化石标本入手,提出问题:"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设计有关"模拟沉积"的实验,理解沉积岩的形成,然后分析化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讨论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并应用所学知识推测喜马拉雅山和本地的地质形成和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总共穿插有34篇阅读材料,用蓝色字体表示。这些材料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理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等优势,可读性强。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地运用了这些阅读材料,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地理知识,而且还为实现教学目标起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一、补充和丰富教材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弥补了正文的不足。例如,我在讲《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的理解,我将阅读材料“地壳演化史的记录——地层和化石”加入课堂进行讲解。学生不仅对沉积岩的形成有了深刻地理解,而且认识到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以及地学研  相似文献   

5.
化石(fossil)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它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是判断地层年代和古代地理气候的重要根据。在找矿工作中,化石带是很好的助手和指示物。通过对家乡化石的寻找,采集与标本制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进化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和模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问题的实质,掌握规律;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为语料来源,以高级阶段日语背景汉语学习者"把"字句习得为例,重点探讨了化石化现象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的确定、化石化的诊断、分类及等级评估。本文指出:化石化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应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化石化诊断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做到标准统一;并应对化石化进行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尽量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用生活事例导入新课,以美启真,提高学生感性材料积累和筛选的效率;演示生活中有趣的小实验,以乐启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激情;设置实验模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情景,以疑启思,提高学生思考的维度和思维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生命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也就是说,必须尊重儿童。情境导向模型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为实现“尊重儿童”提供了空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化石大发现》一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们在一个虚拟的地点进行化石挖掘工作,在“导游”逐步带领、呈现的情境中,学生逐一地挖掘出“化石”,拼凑成他们想象的神秘动物;随着挖掘化石数量的增多和获取信息量的增多,学生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想法并重建一个未知的生物,学生的解释随着化石挖掘工作的新发现不断改变。  相似文献   

10.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要找到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现和学生教学的互动,优化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提取生活的材料,重视数学教学的过程,从生活入手,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再现数学教学的环境提问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模拟教学的环境,提  相似文献   

11.
正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相结合,提供给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实验材料,让科学课扎根于生活,真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材料更具生活化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在学习《土壤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开展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实验周期长、实验材料成本高以及部分实验现象观察难度大。为此,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易获取且环保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模拟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实验。在此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实验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像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  相似文献   

14.
周梅芬 《林区教学》2012,(11):95-95
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探讨在数学现实活动中,通过模拟生活情景、实践中运用,在合作交流中、注重评价体验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采用讲童话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竞赛等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将数学知识放置在生活的氛围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6.
张洪英 《考试》2010,(5):99-101
【试题】 1.气候变暖引起全球重视。在应对人类大量消费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的过程中,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概念应运而生。目前,低碳成为经济界的热词。材料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相似文献   

17.
<正>一、创造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在教学中我模拟生活情景,给学生提供语言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例如在教人物时,我精心制作许多头饰,把头饰戴在学生头上,让学生自我介绍,上台表演,同时我经常改变对话内容,参加对话的学生也不断更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文的知识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分析]对于“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考古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北京人的特征,想象北京人生产、生活的情况,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实物图片的能力,及其在符合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情景想象与推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植物化石是指那些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各地质时期的植物遗体或遗迹。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带领学生去寻找、采集植物化石,让他们亲手将植物化石从岩层中挖掘出来,能增进他们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植物化石标本,对教授生物进化的知识颇有助益。下面就植物化石的形成、类别和采集几方面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近三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古生物化石资源点去进行科学考察和采集古生物化石。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老师的思想认识也在这项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学生推动了这项活动的开展 往年,我教过《岩石》一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对“化石是记载地球历史的特殊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