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2011年来到中国,我来中国留学以前,在沙特的一个公司里工作。在沙特有很多做生意的中国人,在中国也有很多沙特公司。好几年以前,会说中文在职场上并不是什么优势。但就从2010年开始吧,在公司里,会说中文的人的薪水普遍要比别人高很多。于是我就辞职,自费到中国留学,学习中文。来中国以前,我一直以为中  相似文献   

2.
老外学中文     
作为德国人,德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对我来说自然就是外语了。我在中国留学并在广西生活了多年,现在基本上都用中文与人交流。经常有广西当地人问:"你怎么学好中文的,发音比我们还标准。"听我说中文的人说我特别聪明。其实我觉得自己在智力方面并不怎么,记忆力也不是很好。我在德国学习法语11年,可一句也没学会。  相似文献   

3.
正我来中国以前,对中国的全部认知就是"中国制造",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产品都来自中国,我以为中国是一个大工厂。第一次来中国是2008年,那时我跟父母到中国的新疆玩,我才发现,中国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风景那么美!2010年我决定来中国留学,我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专业,这是个好专业,我觉得物流不仅是货物运输,也跟买卖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罗德里  陈思 《大学生》2013,(6):12-13
正4年前的9月2号,我来到了中国。说实话,当初我并不想来,是我的父母执意让我来中国,这也许是由于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我不一样。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世界各个地方都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父母觉得如果我来中国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光能够更多了解未来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在找工作时候也会有优势。在申请留学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外  相似文献   

5.
我叫尚洁,来自美国纽约,但是我的家庭是从加勒比海移民到美国的。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92年。那时候,我在纽约读大学。我没有想到会来中国学习中文,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觉得我不能去中国,因为在我们那个地方从来没有人去过。  相似文献   

6.
许特 《留学生》2009,(5):54-55
学了十几年英文,没想到最后竞跑到韩国来留学。尽管如此.英文在我日常生活里的使用频率,还是远远超过了韩文。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作论文发表时,韩国教授开玩笑地问我你是用中文发表.还是韩文?我瞅了瞅讲台下绝大部分的韩国学生(其中有一个中国同胞),笑道:“如果我用中文发表,还有一人能听懂:但如果用韩语发表,恐十白就没人能听懂了。”台下大笑。  相似文献   

7.
哈伟 《神州学人》2009,(10):15-16
2009年7月31日晚,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文教师协会主办的“2009年维州母语组中文写作演讲比赛”在墨尔本坎伯威中学礼堂举行,来自维多利亚州30多所学校的5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他们都是从中国内地来澳留学的高中生。演讲比赛共有4个题目,都是参赛者熟悉和关心的内容:“留学生应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的青春我做主”、“要善待地球”和“我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8.
我看中国     
今年二月份,我从美国来到上海。为什么我要来中国呢?因为我小的时候,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四年以前,我曾经在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学了一年中文。我很喜欢中文,但是在美国没有机会练习口语,所以,我决定来中国学习。今年二月到九月,我先在朋友的公司工作。我发觉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例如,在美国大多数人开汽车,可是,在中国大数人骑自行车。我是在农场长大的。我家乡的人口大概有四千,大多数人是农场主,大家互相都认识。可是,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得多。我去过北京、苏州,还有嘉兴。在北京的时候,我游览了长城和故宫,我觉得长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留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日本也因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扩大中国留学市场,同时简化中国留学生入境管理手续。种种优厚政策使得我对赴日本留学向往不已。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成功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并且顺利地获得了赴日本的留学签证。 我觉得,办好留学签证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住宿了。正所谓“安身立命”,有了安身之所,才能安稳地生活、有效地学习。 在准备赴日本留学期间,日本的亲友帮我打听到一些有关日本学生住房的消息:  相似文献   

10.
问:首先,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答:可以。我叫塞古·孔戴。我从2001年起就一直住在中国,一边教英语,一边学习中文。我曾经在湖南生活过,那里的人都讲地方话。因此我觉得练习普通话最好是去中国的北方,于是我又来到北京,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  相似文献   

11.
“我刚到中国不到一个月,对于日本留学方面的某些具体数据还不十分了解,我1988年曾到中国留过学,认识了不少中国朋友,也认识了不少留学生,对于留学,不论是中国人出去,还是外国人来中国,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两个来自阿尔巴尼亚。我们两个留学的目的还有点像:我的爸爸在中国有一个塑料代理公司,贝斯爸爸的朋友也在中国做生意。我们的家庭在我们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和中国有了很多接触,也有了很多了解。他们说:你们应该去中国学习。我们觉得父辈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我选择了金融,贝斯选择了电子工程。来中国以前,我看过中国的功夫片,李小龙、成龙的电影都很喜欢。给我们最大的惊喜  相似文献   

13.
正我喜欢中文,觉得中文比较容易学习,我也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2008年奥运开幕式上,我看到许多有关鼓、孔儒思想、印刷术、造纸、水墨丹青等方面的文化,我非常着迷。此外,我也喜欢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善良,孟加拉国与中国一向有着良好的关系,所以我来到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已走过120年历史,中文学科始终伴随着北师大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奠定北师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镇。梁启超、马裕藻、黎锦熙等近代学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众新文学先驱共同奠定了北师大深沉厚重、镕古铸今的人文传统。改革开放之初,李何林再创北师大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局面,王富仁等对“李何林鲁迅研究”的继承与发展,铸就了新时期北师大现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百多年来,北师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传统悠久、极富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形成了以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多文体研究并行,注重作家作品研究与史料建设,强调文学研究的当下价值等多重特点。北师大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既有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同时蕴含着先贤名师沉稳内敛、开拓进取的师大精神,彰显着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见证着北师大百年的荣光和艰辛,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思想演进和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视察时,就中国古典诗文在教材中的"去留"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参观北师大的教材陈列室时,他一边翻阅教材,一边对陪同考察的同志说:"我很不希望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十三亿人民的当家人,习主席对教材取舍问题的表态,  相似文献   

16.
祝敏申 《神州学人》2003,(12):11-11
作为一个在澳大利亚已近二十年的“老留学生”,仔细阅读了胡锦涛主席和曾庆红副主席最近关于留学工作的讲话,感触颇深。这两篇讲话,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工作的精辟论述和全面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留学工作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献。首先,我感到祖国领导人把留学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自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留学工作的宏图。之后,历届领导人都对留学工作极为重视,对海外留学人员给予了高度的关心。以我个人为例,自1985年来,我在澳大利亚先后受到胡耀邦总书记、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小学生,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小读书。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学历制度后,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北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便留校任教,从此便与北师大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也和教育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我从小就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别人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当医生、当作家,我那时候就想当  相似文献   

18.
《八小时以外》2012,(4):36-39
正Q现在为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已经成为热门,那么在留学之前进行职业规划对于留学有什么帮助?A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公司以留学前的职业规划作为口号,我个人对此有一点点的疑虑。我觉得如果是去读研究生,那么做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合适的。但是如果是本科生或者年龄更小,我觉得就不太合适。因为我记得看过美国的一份报告,说2010年最热门的十个职位,里面有四到五个职位在五年前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世界的变化非常快,总有新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两年前我在准备出国行李之际浏览了国内一些大学的BBS站点,看了不少出国经验谈,印象中有人(好像还是不少人)建议带一套金庸的武侠小说,说是这些书可以很好地打发国外寂寞的留学生活。但我没带,不是因为要带的东西太多了,行李装不下,而是我觉得到了国外估计没有太多时间看中文书,尤其是消遣方面的书,况且我也觉得如今网络那么发达,不愁没有中文的东西看。到了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Hampshire)后,我才发现这中文书籍和我们吃惯了的中餐一样,可以一段时间不去尝,但时间一长就馋。虽然网上信息充足,但坐在电脑前看总是不舒服…  相似文献   

20.
看她那失落的样子,突然觉得美国人急的时候和中国人差不多。我刚到莫斯科大学后的第一周去学校办理正式住宿手续,正排队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上来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她突然改用中文和我交流了起来。我顿时感到很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