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8期上阅读到俞桂云老师的论文《“合作考试”初探》,颇受启发。俞桂云老师比较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合作考试”的四大优势。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考试之中。俞桂云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并且这种检测方法本身又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自然渗透于考试之中,使合作考试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我完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达到试点改革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笔者就所从事的数学学科教学谈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林昭 《教育导刊》2006,(5):50-52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80年代开始为世人所关注。如今,这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已逐渐被广泛地使用和推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以下是笔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许再伦 《教师》2012,(31):73-7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已为师生所接受。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使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理念。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合作学习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倡导。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  相似文献   

8.
黄琦 《广西教育》2010,(26):60-61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9.
杨丽芳 《学苑教育》2012,(20):59-59
“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目标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职业学校实施合作学习尤为必要,在英语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同时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何才能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与合作”?笔者认为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地理探究学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之前,我要重申一下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课程内容倡导的是“新、活、宽”,学习方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倡导的是沟通、理解和创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选拔考试理应符合这些特征,这样才能促使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新课程考纲》)比《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为《统一考纲》)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更能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学习于上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随后逐渐波及世界各地。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与推行。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便不难发现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存…  相似文献   

13.
一、课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提出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确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并且积极倡导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和推行。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便不难发现小组讨论的运用存在许多误区。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法在实践中被扭曲与异化,有必要对小组讨论法作进一步的阐释。一、小组讨论法使用中的误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就隐约出现。班级授课制…  相似文献   

15.
“学会合作”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着力达到的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倡导合作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的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的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走进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纳,这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了知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说来 ,自主学习是和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中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把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