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的英译极具跨文化传播意义。文章以《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为例,分析了对联的美学特征和文化风格,比较了两种译文的特色和优劣,探讨了对联英译应遵循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时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收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我们都读过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对联。如果我们在聊…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搜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这段时间 ,我们都读了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随便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对联的译介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对联形式的处理、内容的把握、文化的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联的翻译问题,指出对联的可译性,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揭示了对联翻译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  相似文献   

7.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简要的农事历,为世界所仅有。而对联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二十四节气与对联巧妙嫁接时,便产生了节气联。严格说来,很多节气联是属于镶嵌联的一种。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虽然不多,但通常都很精彩绝妙。节气与对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堪称珠联璧合。相传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  相似文献   

8.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这副对联,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知识,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巧补对联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有人综其一生作了一副对联,令人叫绝。下面就是这副对联,但漏掉了二十个字,你  相似文献   

10.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对联小知识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对联也叫楹联,楹是指堂屋前的柱子。那么,贴或挂在柱子上的对联,就叫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求吉的风俗。大概由于桃符是在一年送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免祸的,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可以用来叙述、描写和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下面三副对联就是抒情对联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常作对联。他们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除了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识性。有的对联中,还有趣味十足的数学题呢。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遇到一位老寿星。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有141岁高龄。当时,乾隆皇帝作了一副对联赠给老人:花甲重开,外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15.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16.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18.
对联又称对子,这一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学形式在我国流传甚广。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新春佳节,红白喜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写对联,特别是名胜古迹如果没有对联就像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每年春节贴对联则是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寄托美好愿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