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还非常模糊,且深受康有为的影响。流亡日本后,在中西方思想的碰撞中,梁启超开始摆脱康有为的窠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君主立宪思想。辛亥革命后,又与时俱进,走上了共和政治的坎坷征程。  相似文献   

3.
对新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是梁启超新民活动的重要内容.面对晚清以来教育文化资源领域内日渐凸显的中西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一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新民资源整合模式.20世纪初,梁启超逋日之后的西学摄取,使他的新民宣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但其对于"圣道"的疏离,也渐渐引来康有为及诸同门的不满和批评.在此背景下,经过1903年的新大陆之行,梁氏对于民权自由、革命破坏诸说的流弊益加警觉,其于新民资源的整合,亦由先前之"中西并重",调整为"科学与道学互补".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不是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追随者。他主张中国要自立自主自强 ,对列强不偏不倚 ,走独立自主之路 ,同时强调要运用国际法和外交知识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梁启超对日怀有亲切感。原因有四 :一、受到 19世纪后期一些有识之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日思想的熏陶 ;二、日本明治维新给梁启超以改革中国的素材 ;三、时下流行的中日“同文同种”之说的影响 ;四、国内外形势迫使他向日本靠拢 ,为中国前途找出路  相似文献   

6.
献学是对献史料进行研究整理的学问。中国古代献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对其进行搜集、整理与编纂,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粱启超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史料真伪的鉴别方面提出了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并对献进行了科学总结,梁启超对献学的贡献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1610—1695)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种、一千多卷。三个多世纪前的明清交替时代,中国历史正经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所表达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标志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上来认识社会、政治和历史。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史的写作思路是把中国语言学史放在中外社会发展和中外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撰写。只有研究语言学学术思想史才能总结出已有的语言学的学术生长规律,并预测未来的语言学学术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巨子梁启超于1923年倡议创办中国文化学院,原因在于其中西文化体用观、欧洲之行及现实的中西文化之争的影响。在梁启超的倡议下,尽管响应者不乏其人,但终因经费不足和在当时已不合时宜而遭致流产。梁启启超此举对思想界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但它却对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倾向和做法起到了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以其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启动了中国写作理论的现代转型,而且以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部讲授作文法之好书,为当时以及后人提供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认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造就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力量。20世纪初,“反满革命”成了民族文化认同这一古老精神所面对的新的时代课题。革命派对于这场革命有两种态度。章炳麟认为,“革命”就是“反满”,因此叫做“光复”,即从“满人”手里夺取政权重归“汉人”,“革命”成功后,满族20年内不得有选举权。这种主张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陈天华、孙中山则指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应实行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平等联合。这种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又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统一”主张。此后,梁启超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初步构建了其民族思想的体系。特别是指出旧史家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皆同祖黄帝”的观点不合史实,古代华夏族乃是“多元结合”、“诸夏一体”的。又在《春秋载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情圣杜甫》等著作中,用史实对他的民族观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些著作成为历史文化认同这个古老主题在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梁启超倡导翻译、实践翻译文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评介及其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 ,以其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启动了中国写作理论的现代转型 ,而且以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部讲授作文法之好书 ,为当时以及后人提供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梁启超倡导翻译、实践翻译文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评介及其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播赋予了言论界骄子梁启超学术经历“多变”的性格。这种传播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肇始阶段;以1902年为界标,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开始形成;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当在其欧洲游历后。  相似文献   

19.
高力克 《政治思想史》2019,(4):53-67,198
梁启超的中国复兴之理想,徘徊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国史观之洞察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之中国论",其追寻现代国民精神的"新民说",其文明高于富强的文明国家理想,其护守中华文化认同的"国性论",其晚年超克国家主义之新天下主义理想,凝聚着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毕生追寻的民族复兴理想。梁氏的现代中国想象,为我们在21世纪求索中国发展问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亦有拥护,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的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