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来理解"个性".教育学中的"个性"也是见仁见智.经过梳理和规范,我们提出,教育学中的"个性"应为: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为教育)的相互作用(内化、外化),而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据此,"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表象的独特性、作为境界的和谐性和作为根本的主体性.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完美、健康的个性,意味着独特性、和谐性、主体性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教育密不可分,而要实施个性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个性教育中要转变四个理念,即:变“唯师独尊”为“民主和谐”,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自主性;变“告诉教育”为“生疑教育”,以充分挖掘个性中的创造性;变“异质教育”为“同质教育”,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独特性;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为个性培养创调科学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个性●刘占清侯志军语文教学要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灵活地做到“四性”,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里的“四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个性。一.创造性教法。创造性教法是指...  相似文献   

4.
情感与素质教育胡智伟一素质教育是将人的各种素质的开发、培养和训练融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是培养个体健全人格的教育。完美的人格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教养、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而情感是个性心理的组成因素,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又和思维活动交...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德国传统的社会教育学自二战后已和社会工作密切相联。这一现象掩盖了它的教育学的含义。卡隆尼( 1980)( Kronen)把它描绘为“在社区,为了社区,通过社区的教育。”①传统的提法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含义,但是它的历史提醒我们仅集中于“社会的”则存在一些误解。 社会教育学的出现   大约在 19世纪中期社会教育学这个词开始在德国使用,据说是卡尔·麦格( Karl· Mager)在 1844年界定的,被用来作为对“集体教育学( Collective Pedagogy)的替换词,同时作为“个人教育学( Individual Pedagogy)”的反义词而使用。然而真正意…  相似文献   

7.
下面简介单元教学思维训练的“求异法”和“求同法”(四)求异法求异法,也叫求异思考法,或求异思维训练法。它是教师为了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不依常规。不固成见、能独立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去找寻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求异法的运用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据近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细性等特征,其中的“独特性”是求异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多途径的去寻找答案,是培养求异思维的一条…  相似文献   

8.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学角度理解,个性实际上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目前所强调的个性教育就是基于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我们没有理由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制本来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人的发展,那样就意味着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而且基于主体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的独特性是衡量个体个性发展的标准,在充分发挥了个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基础上体现的独特性,亦即说明个体具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更加充分地发挥了潜能。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个性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受到了抑制,因此实施个性教育已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仅从教学环境的三个维度(物理环境、制度环境及心理环境)来分析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略论教育学“绪论”与“本论”脱节现象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育学的“绪论”,大抵阐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或谓“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等等。概言之,是关于“教育学”之论,而“本论”才是关于“教育”之论;不...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又强调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同时。素质教育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掌握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作保证。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一张考卷,而应当采取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教育:新世纪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发展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完整性和创造性。并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进而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个性化教育是索质教育发展人、完善人的集中体现,没有个性。就谈不上人的索质发展。而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必定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在跨人新世纪的今天。对人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因此,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新的世纪呼唤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取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不同于心理学中的“人类生来就有的潜能”,不同于哲学和社会学中的“一般能力”,也不直接等同于普通教育学中的认知能力或智力,它是个体在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具体的“职业能力”、相关的“学术(学科)能力”和“普适性能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观正由“学术能力观”向“职业能力观”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教育学领域对个性发展问题的认识缺乏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上是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个性定义。因而,从教育学视角来探讨“个性发展”问题显得重要而迫切。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的视角就个性、个性发展及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张晶 《辽宁教育》2001,(Z1):47-48
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个性?我们认为,个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个性不仅体现着共性,而且是共性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人格的个性化。素质是通过独特的人性表现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性乃是人的素质“存在的独特方式”。从这个分析出发,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实质。 小学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适合少年儿童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他们得到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其本质特征正是体现在它与划一教育的根本对立之处。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产生有外因(消极的社会评价),也有内因(消极的自我角色定位),对此要加以分析,并应从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实施多元化的个性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提倡差异发展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18.
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当教育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张扬人的个性,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时,我们审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便会发现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扬学生良好的品德个性。一、品德个性的独特性品德是个性的社会特征之一,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品德个性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心理特征(也有学者把品德个性列为人格的一个内容),它集中体现在品德认知、品德思维、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维度上,即品德个性的独特性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的多维透视,是当代教育学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显著标志。吴纲著《论教育学的终结》(刊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七期,下称“吴文”)而掀起学界不小的波澜,诸多论辩唤起我等对教育学“生命力”的深切感触,为求同存异,启发思路计,现谨将愚见不吝托付,不耻就问于吴织及诸位同道。一、教育学历史发展最极端的理论可能性或教育学“废墟”的实质是什么教育学‘“终结”的论辩,作为教育理论反思过程的自觉升华,于澄清学科发展现状的迷雾大有神益。“吴文”是从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一系列悻论和困境开始展开其教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