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模块的"排头兵",所有参加课程改革的省份都将其列入了高考考查的内容,是选修中的"必修",教学地位非常重要。要搞好新课程改革史教学,就应重点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改革的"特性",创新比较改革的异同,理性评判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结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结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情感。在历史课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课结成"句号",而应该把课结成"问号""省略号""双引号""感叹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结课在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课堂”之“三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课堂"是如今教学界比较热门的一个名词,也是很多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生态课堂"有怎样的特征?又该如何构建?我认为",心态""状态"和"动态"是构成课堂教学"生态"的三个重要元素。"生态",首先是一种"心态",是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的心态。传统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丁梅荣 《宁夏教育》2014,(10):40-41
本文针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无得法",学生"写无章法",作文教学实效差的现状,摸索总结出一套实效性强的"五到"作文法,即"心到""情到""口到""手到""眼到"。  相似文献   

5.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能让教学走向"对话",走向思维的纵深,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对所读的语文材料产生兴趣,提出疑问。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呢?一、放开"问",解开师生的顾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意义的解释,它侧重于教师要"传""授""解"。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2014,(1):31-31
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小学是朝阳区首家"红领巾集邮文化体验示范学校",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在大队部创设了"红领巾邮局",设有六个柜台,分别是:"集邮初学者""集邮爱好者""集邮收藏家""监管集邮家""优秀集邮家"和"绿色环保集邮者"。学校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本集邮册,每周班级公开投票选出本周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奖励一枚邮票。同学们将邮票贴在集邮册上,并将信息填写完整,来"红领巾邮局"找到"邮局营业员"登记、盖戳。当集够一定数量的邮票,同学们就可获得不同的称号和奖励。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了邮票相关知识,并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邮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集邮积极性,并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冷发田 《成才之路》2011,(13):81-81
在从教当中,时常听到学生对老师的私下点评某某老师"真严格""负责任""学生都服服帖帖"的,同样是这位老师,有的学生却称之为"酷吏";某某老师"真有爱心""总是面带微笑""充满亲和力",也同样是这位老师,有的学生却称之为"菩萨心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静心""静气",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为学生做表率;学生的"静思""静听""静神"既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又是一种智慧与灵性的体现。语文教学不应一味追求场面热闹,而要在"动静相宜"中达成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实现个性化写作更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精神、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学生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过程。让习作不再是写人就是"班上的小雷锋",写事就是"捡到钱包",写景就是"校园一角",而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从真实具体的事例中突出其主体体验,引发其真情实感,使语言文字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3.
崔浩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2,(65):44-45
一提作文,不少学生就感到"愁""怕""烦",明显表现出对作文的不感兴趣,甚至患有作文恐惧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经过调查不外乎两点: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无从下笔是缺乏语言的积累。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5.
尚昀 《学子》2012,(6):29-30
语文课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一般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阶段。而创造性思维就贯穿于这三个阶段的始终。"需要是最好的老师",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思维的状态就越积极活跃。基于此,  相似文献   

16.
查旭霞 《辅导员》2010,(24):53-53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言不由衷,"人""文"分离。一篇作文,往往不是"以我手写我心",而常常采用或"套",或"凑",或"编"等等办法,千方百计地"作"出一篇文章来。  相似文献   

17.
王志琴 《考试周刊》2011,(70):177-177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强调技术取向,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CSS样式表选修课中的内容是动态网页制作的核心技术之一。作者从概念、定义、运用三个方面向学生教授CSS样式表,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地教授本模块知识点,并进行样式表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碧招 《教师》2011,(4):84-84
人的一生总在和数学打交道,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所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给学生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  相似文献   

19.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学术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定于10月下旬在重庆市举办。年会主题为"为了学生发展的评价",分主题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考试与评价""教育质量监测"。咨询电话:010-846525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