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课堂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教案剧”的照本上演,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学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教师面临着更多元的挑战,在课堂中我们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独特想法,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再精心的备课有时也不可避免“节外生枝”。“节外生枝”往往会扰乱我们的教学思路,但是“节外生枝”总是能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开放教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在主流下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死”的教案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好不容易提出一个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又怕“节外生枝”,马上“尽教师的‘诱导’之责”,使学生落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直到达到预定目的为止,美其名曰:本节课已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这样的课,看起来进展顺利,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节外生枝”。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呈现出突发性、差异性、矛盾性、无法复制等特点,经过得当的处理,就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思考,进发智慧的火花,成为“节外生‘姿’”。“节外生枝”考量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知识水平。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将“节外生枝”转化成“节外生‘姿’”,驾驭“动起来”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的生成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即课堂中出现的教师备课之外的非预见性资源),是教师得到“意外收获”的途径之一,更能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机智性。从“节外生枝”到“意外收获”,打造动态生成的魅力课堂,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需要精致的问题诊断、精彩的师生交流、精巧的“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6.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渴望随着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能有“花好月圆”的局面出现,但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花开只是一种偶然,更多的是一些出乎教师事先预料的“节外生枝”。然而,节外生枝的精彩需要教师细心撷取,方可成为教学最生动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思路和教师预想不一致的情况,要利用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没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节外生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却反映出我们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普遍存在而又需要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否则,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成长不利,更不利于我们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如何让这些课堂上预料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再成为困扰师生的障碍,让“节外生枝”也绽放出美丽呢?  相似文献   

11.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评价标准。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避免用“高分、听话”这惟一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要在不经意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我们不要培养“考试机器”,而要培养“等级+特长”的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优势教育与和谐发展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有成就感。二要实行课堂民主,创设愉快情境。教师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多讨论,鼓励学生质疑,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提“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评议教学,对教师的讲解提不同意见;对学生提与课堂教学无关…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并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标新立异的习惯与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实施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创新要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必须实施民主教学。通过民主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大胆提出质疑;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这时,教师要虚心地担当“听众”…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通常是指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到的或“节外生枝”的情状。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就应该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课堂生成。必须从“精心预设,预约生成;善于倾听,促进生成;尊重差异,呈现生成;依据目标,调控生成”等四个方面着手,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在集体备课时,几位教学参谋分析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接触‘菱形’的概念,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弄不好,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硬伤。”因此,给我的指导意见是:“不告不理”、“粗略带过”。即学生不提起异议,教师不要主动提;若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要注意一语带过,不宜在此停留。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则“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更有撼动人心的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演”好“收场戏”呢?1、易中置疑,再起波澜一般地说,教师投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就在学生准备心安理得地结束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巧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杨在兰老师讲授《石壕吏》,在“收场”时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认为,“石壕交”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的这一资源特点,使课堂中随时可能邂逅种种意外的“节外生枝”。我们教师无法设防,也没有必要设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我们不仅应欢迎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开发出课堂资源的亮点;更要使之“枝繁叶茂”,享受教学的精彩和快乐。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  相似文献   

18.
戏外戏     
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一堂堂课如同一幕幕戏。好多“戏”常常会因“导演”(教师)或“演员”(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派生许多戏外戏,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值得探究,当然也会存在败笔。如果“导演”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或运用,定会丰富和深化“戏”的“灵魂”。举例为证:——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些相应的变动.”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的生成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即课堂中出现的教师备课之外的非预见  相似文献   

20.
“节外生枝”,人们往往把它作为“贬义”词来用。可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教者引导得法,却会使课堂教学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正当你津津乐道地按教案讲授时,忽然,学生“啪”的举起手,中断你的讲课,表示有不同看法,这就是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在这节骨眼儿上,有的老师充耳不闻,有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