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岳琴 《宁夏教育》2002,(10):55-56
2001年9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第三届闽宁对口支教工作又拉开了序幕。来自福建不同地区的11位支教队员告别了亲人和同事,从祖国东海之滨,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坡一隅的六盘山下隆德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西部支教团,也曾参与省内不同形式的考察、支教活动。反思各种活动过程,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3.
李佳能 《辅导员》2009,(20):I0010-I0010
最近的“快女”可谓是红透了半边天。 走在喧嚣的街道上,看着一群大妈大叔辈的人坐在自家门口,拿着蒲扇,光着脚丫…… 我顺耳拐到了一些:张大妈那锣鼓似的嗓门飙起了《黄土高坡》,陈大娘说:“还是我们家黄英唱得好啊……那山歌,喷啧,地道!”……  相似文献   

4.
周永革 《学前教育》2005,(11):26-26
参加西部支教活动,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讲,也是一次共同研究幼儿、研究学科、研究教育策略的过程,是一次研究如何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文简称《纲要》)的理念与要求,贯彻到每一个活动中去的过程。每一节示范课的准备都是集体研究、反复探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国秀华 《学前教育》2005,(11):27-27
作为北京西部支教团的一员,此行感触颇多。一方面,甘肃幼教同行为了西北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勇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另一方面,他们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文简称  相似文献   

7.
西部小说《白虎关》和《凿空》描写了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之际,在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为表征的现代化的进逼之下,西部农民现实利益遭受到的损害:他们在乡村世界中的主体性日渐弱化,由此滋生了生存焦虑,并逐渐流露出失去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荒原体验。  相似文献   

8.
刘认军 《教师》2012,(15):5-7
她不是名人,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迹,相比以往我们报道的教育界的大人物、典型人物,她也许"渺小"。可她还是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缘于我们在为教育呐喊和歌颂的时候,她的思想更单纯,她的行为更纯粹,她的境界更高远。因为酷爱美,在追逐美的道路上她迷上了艺术,并徜徉在铅笔画的艺术长河里。她给自己的定义是当代最没有影响力的铅笔画家!诚然,在艺术元素光怪陆离的油画系和安宁静谧、意蕴深远的国画系遮盖的艺术世界里,铅笔画蜷缩在角落。在艺术与人生、美的本质的思索中,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坚持创作的纯粹,保持对艺术的虔诚,扎根在艺术的土壤里。曾经,她毅然走进北京宋庄这个先锋艺术家集中的部落里,后又决然离开远赴革命老区支教……她,就是我们今天这期特稿的主人公——一个名叫王芳芳的女人/支教老师/铅笔画家。  相似文献   

9.
战争不仅毁灭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多地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人类生活在一个了无生机的荒原中.试图通过死亡已成为一种愿望、寻求复归之路、荒原重生三部分,来获取拯救荒原的秘方,即人类及人类永恒的爱是荒原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刘占兰 《学前教育》2005,(10):32-34
OMEP 今年上半年的西部支教活动是在北京和甘肃两地之间进行的。庞丽娟老师把“西部支教”领队的任务教给了我,我懂得这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也深知这担子需要我们同行的每一个人共同挑起。在庞丽娟老师和冯晓霞老师的支持下,提前一个多月我们就拉起了班子。我们的成员是来自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和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的六位老师和两位园长。这可是北京第一批市级示范园中的佼佼者。我和两位园长将分别作三个主题报告,而其他六位老师要分别进行六个不同方面的观摩教学。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底,由5名队员组成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抵达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扶贫接力志愿支教服务。内蒙古兴和县地处内蒙古、河北、山西三省区交界处,素称“鸡鸣闻三省”,属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县。去那里支教,志愿者辛勤付出,无怨无悔;做老师,他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初为人师“自从听说自己要去支教的地点是西部的内蒙古时,我曾一阵狂喜:终于有机会去领略大漠风光,感受草原风情了。我对这里的天地早就充满了向往。”说起当初对内蒙古的“幻想”,在兴和县赛乌素镇完小支教的湖北姑娘聂晓玲,忍不住笑自己当时的“天真”。…  相似文献   

12.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叙述了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变故。文章重点讨论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认为荒原在《还乡》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舞台,更是小说众多人物命运的缔造者、推动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幼教人应当做天空的星星,彼此照耀,彼此温暖,共同照亮璀璨的夜空”,这是在OMEP中国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次西部支教活动中,青海省一位普通的幼儿教师说过的一句话,用这句话作为东西部交流的真实写照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在东西部幼教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在东西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涯中,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和胸怀……  相似文献   

14.
王淑会 《考试周刊》2011,(32):35-36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其"性格与环境小说"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小说多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因此被誉为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环境描写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他的《还乡》中。《还乡》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寓意丰富深刻,牵动命运的爱敦荒原更是神秘莫测。  相似文献   

15.
何星辉  范宁 《成才之路》2010,(24):I0002-I0003
赵小亭,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一个阳光的“90后”。这个暑假,她放弃了回江苏老家的机会,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并和18个队友一起来到了贵州贵定县马场河小学。在那个偏僻的乡村,赵小亭把爱撒向了山里的孩子,也永远留在了那里——在下乡调研时,一块飞石夺去了她20岁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回顾短短十一天的西部支教之行。湖北省学前教育西部支教交流团每个成员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青青草原、皑皑雪山,洁白的哈达、欢乐的锅庄,藏族儿童鲜花般的笑脸、西部幼教同仁纯真的友情,都深深地印刻在心中,成为美好的记忆;而热切的交流、真诚的对话,不同观点的交锋、中西部差异的碰撞。又都久久回荡在脑海里,引起深远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浅议《呼啸山庄》自传体小说的一面,从人物形象的创造探析作者的心态,及其对小说荒原世界的依恋。因为现实中的“荒原”曾赋予她生命,赋予她幻想和创作的源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荒原的陶醉与幻灭,正是作者难舍的“荒原”情结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幽灵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对黑塞《荒原狼》进行重读,分析“幽灵”笼罩下的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最后,揭示《荒原狼》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和《还乡》同样以荒凉、粗犷而又深沉的荒原为写作背景,并运用象征手法营造小说的悲剧氛围。这两部小说在意象特征、人物塑造和宗教精神方面都有其同异之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两部小说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0.
艾略特提出了一整套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论,即"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本文主要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方面入手,分析了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四种表现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