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前20世纪前后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字,也出现了"学"字。通过分析,人们发现"教"字是由"学"字发展而来的。战国时期的《学记》里提出了"教学相长"。宋人蔡沈对此的批注是:"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可见,"教学相长"的实质就是——"教即学"。古圣先贤对教学的阐释可谓鞭辟入里。到了现代,学者们更是认为"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从教十六载,也是困惑的十六载。虽然已从书本上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如今重新理解“教学”二字,我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道理;并因“教”而生“困”,因“困”而问“学”。这也是我从教以来切实的经历和对教学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教学相长作为《学记》中的教育范畴,对学与教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最为经典,是“为己之学”在教育经典文本中的生动再现。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注疏之学和以荆公新学—陈澔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体现了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下,教学相长范畴研究的儒学话语变迁。以《学记笺证》《学记研究》《〈礼记〉新读》为代表的学术专著,呈现了以教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下,教学相长范畴研究的学科术语变迁。教育学类教材和论文主要从教学原则和教师成长规律两个方面来展开教学相长范畴研究。教学相长范畴中“为己之学”的为学旨趣、“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师道观念和“好学”的师德修养,正是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保障。教学相长范畴的当代价值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研三位一体--论教师职后的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教学相长的原义通过学习和教学这两条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肇始于教师职业产生的初期,教师“以教为学,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商书》《,商书·兑命》曰“:学半”。之后《学记》对这种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我们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教学相长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5.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又要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教师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学”是“教”的基础和目的,“教”是“学”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18-120
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从"教"与"学"的小篆字形看,两字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教"字及"学"字进行分析,试图理清"教"与"学"的关系,纠正学界对于"教"、"学"以及"教学相长"理解的误说。  相似文献   

7.
《学记》中“教学相长”思想虽常被提及,但人们对其本义、引申义却不是那么熟知,也存在着将这两种含义相混淆的现象.为更好地继承“教学相长”思想,古为今用,有必要追溯其本义,理清其引申义.尤其是在“我—你”师生关系的影响下,“教学相长”的内涵又有新的演变,包括:师生之间知识的共享,“教”与“学”意识的转变,师生之间的精神相融.“教学相长”内涵发展的启示在于:当代教师仅关注“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学”,“从教中学”,甚至敢于“俯下身子”,从学生身上获取新知,实现师生之间知识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老师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空间,也是学生求知求识、学习做人道理的主要场所。在那里,师生面对面双向互动,共同分享“教”与“学”之乐趣;老师会时时体验“教学相长”,学生则学到新知识而日渐成长。而一节课的开始,是以教师走进课堂为标志的。教师走进课堂,应像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进阳光灿烂的教室,  相似文献   

9.
洪劬颉 《江苏教育》2010,(12):39-42
何谓教学?教学,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新课程的纷争中,似乎是愈问愈乱。多少年来,众说纷纭又莫衷一是。就如同教育研究一样,几乎没有呈现出如王栋生先生所说的“以学术积累为特征”的“累进式成长”,而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和争论。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来看,将教学拆解之后,代表性的观点有:“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先学后教,为学而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概而括之,就是“基于学的教”还是“基于教的学”的问题。这个话题在新课改之后,在应试与素质的拉锯式迂回中,在新的教育理想找不到方法而陷入迷途、旧的教育观念仍在现实的土壤上大行其道的较劲中,往往就出现在“教”“学”两个字上。  相似文献   

10.
一、“会教”是“会学”的先导现代教学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学的先导,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教学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挥洒自如;学者,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达到最大发展。“教学生会学”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求教师精通教的原理,既要有...  相似文献   

11.
一、我对“教学”及“教学相长”的理解 按照教育学理论,教学,通常被解释为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这样一项活动。简单地说,即老师教,学生学,“教”,“学”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学”及“教学相长”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还应存在另一种含义:就是在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暑假重读《红楼梦》,对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一段文字颇有感触。香菱自评王右丞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上”字用得最恰当不过。黛玉听了,笑着指教,“上”字原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香菱琢磨一番,点头叹赏,又有所悟,以后作诗,果然令人折服。瞧,这一教一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还真不错。原因何在 ?明眼人不难看出,黛玉本人深厚的诗文功底是她教诗有方的根本保证。   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今天,科学的教学方法日益得到人们…  相似文献   

13.
向学生学习     
教学,历来仅仅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实际上,教学关系应该是师生借助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形成的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必须冲破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许多观念上的障碍,例如“只管教不管学”、“以权威自居”、“不允许学生提出异议”、“不允许学生超过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14.
邹婷 《大中专文苑》2021,(2):99-100
《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教”与“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矛盾统一、互为促进的动态关系。充分理解“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切实地将这一原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把握“教—学”的真实变化中不断改进课程设计与课堂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使文学类选修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一直都强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而传统教育观非常推崇“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与促进,结果都获得了长进。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在被教育界人士称为“新课改时代”的今天,这个教学相长的“长”.除了“长进”的意思外,还应有更深刻的“成长”内涵: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成长。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林远辉 《现代教学》2007,(12):59-60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它是使参与者教学相长的行为过程。美国课堂中采用“一分钟试卷”法践行了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行为过程”的理念,它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体现了美国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幸萍 《现代语文》2009,(6):93-94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进步教育观。要实现“教学相长”,就要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而教学则是在特定时间内由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知识传承的动态过程。我们认为,作为教者,应充满热情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作为学者,则应对教师充满信心,对课程满怀兴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学生,使学生愉快而保质保量地接受知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下面,就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理念的实施(先学后教、边教边学、先教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美术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与世俱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20.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一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