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联剧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苏共历届领导人?这在我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根据历史资料,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患了重症,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彻底,勃列日涅夫又延误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已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认识到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后实行了农业改革。他的农业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农业经营政策,二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这场改革收到了显的效果,也产生了严重后果。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开创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先河,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三次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行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第一次是 19561958 年的直接体制内改革尝试,第二次是 19781992 年的体制外改革,第三次是 1992年至今的体制内改革。通过这三次改革,我党最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束缚,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渐进改革之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5.
由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克服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犹太移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开的转变过程,导致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苏联国内改革,苏美关系及苏联的中东利益。犹太移民政策的变化使大量苏联犹太人得以离开苏联.同时也对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值得比较研究。两国的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缺乏丰富的民主法制环境;两国改革都面对诸如不清晰的党政关系,高度集权下伴生的个人崇拜,以政治运动而非法律不规范国家事务的坏习惯等众多痼疾;两国改革的内容很相似,两国的改革又极大不同;苏联面对的环境比中国更不利,中国在处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其他方面改革的系统关系上,比苏联要成功得多,两国的改革进程的得失成败对各国的改革都产生了相互影响,两国在经验方面是互相借鉴的;苏联改革的失败则也延缓了中国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70多年发展之后,在20世纪末发生了举世震惊的解体,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就其解体的直接原因来说,是由于改革的严重失误,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脱离了共产党的领导,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航道。认真研究苏联改革的教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正确、顺利地开展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端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南斯拉夫首先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接着苏联、波兰、匈牙利相继跟进。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始于苏联柯西金推行的新经济体制,至1968  相似文献   

11.
苏联哲学在其发展的后期.经历了一个深刻的人道化过程。这是苏联哲学的实质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而且对苏联的改革和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理解苏联历史性巨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总结的重要历史现象。一人道化──1953年以后苏联哲学发展的基本倾向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与整个苏联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相适应,苏联哲学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方面,苏联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课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传统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新内容被发掘出来。对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2.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国教育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目前的俄国教育,已逐渐显露出若干较为明显的改革趋势,本文将它们概括为十大趋势,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2月25日,建国69年的联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从联盟国家体制、斯大林模式和戈氏改革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偶热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5.
寻求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历史渊源,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教学的重要方面,有待于深入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即已着手对建国后引进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进行改革,虽然这没有触及 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则,但开了1979年以后我国全面经济改革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人道主义哲学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俄罗斯的民族思维传统.人道主义思潮在批评斯大林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过程中出场,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哲学及苏联改革。在研究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联历史上曾具有的意义遭到解构,“哲学与生活”和“哲学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将人道主义哲学推向高潮。苏联国内对历史阴暗面的曝光和苏联国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积极参与,使苏联政权岌岌可危,解体之后的苏联哲学回归传统,看到应然境界要建立在客观基础上,人道主义和民主要符合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9.
试论邓小平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的作用,也包含了一系列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强调以苏为诫,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针对缺乏生机、日益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由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点;针对苏联霸权主义、沙主义的对外路线和政策,邓小平提出了在新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几年来,苏联的师范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并进行了许多改革。这一改革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今年4月苏联当局通过的《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以下简称《方针》)这个《方针》为苏联师范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重视师范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革命前的俄国,师范教育十分落后。全俄仅有寥寥可数的几所高等师范学校和规模极小的47所师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