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谈谈高年级外语精读课教学问题。一、高年级外语精读课的教学模式过去高年级外语精读课的重点往往偏重于语音、词法和句法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当成分散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多停留在单句的表层,很少引导学生深入到全段、全篇中去。往往一篇文章学完之后,学生讲不出文中基本内容和要点,更谈不上作者的主导思想。这种教学法会导致学生“见树不见林”。但我现在所强调的语篇能力的提高不是“见林不见树”。我觉得应该既见“树”又见“林”,还要看到“林”与“树”的辩证关系。必须从“林”着  相似文献   

2.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反复地再现树林意象,他诗歌中的树(林)主要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高大挺拔的树、光秃秃的树(林)、黑色的树(林、整齐匀称的树(林)。这些树(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弗罗斯特通过描写树(林)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树(林)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借描写树(林)展现诗人的诗思。  相似文献   

3.
"林—树课程"是常州实小"学校课程"的统称。"林"的功能不是此"树"那"树"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1+1>2"的整合效应。在这片"林子"里,"树"与"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协同作用,构成了和谐育人的生态环境。林树课程以主题综合类课程为主,可以融合各个学科的教师围绕课程建设进行教研活动,还可以以班级学生来开展教研活动,研究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分析,提出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4.
数树     
门前栽了树,小苏要数树。 六树三加九,小树十减六。 共有多少树?谁能算得出? 共有场裸树石数树@苏晓玲 @王媛林~~  相似文献   

5.
前段日子,我参加一次观摩教学活动,听讲了二年级的《山寨》(北师大版)一课。执教者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驶课堂能力强,课堂上,学生时而齐读,时而自然读,教师时而范读,时而领读。加上多媒体课件的烘托,所有学生以及在座的听课教师仿佛都置身于那林遮树掩的山脚下。  相似文献   

6.
梦幻药丸     
剪刀妹妹 《红领巾》2007,(12):18-21
又是倒霉的一天!班主任林老师刚刚错怪了丁奇,明明是班长龙小宝把作业本弄乱的,可林老师说什么也不相信,在她心里只有丁奇这种调皮的学生才会犯错误,而好学生都是循规蹈矩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时代》2009,(6):20-20
竹林、竹林,既然是林,当然就是树了:也有人说,一般都叫“竹手’,哪有叫“竹树”的.当然不是树.应该是草。竹子究竟是草还是树呢?最科学的答案还得问咖啡猫,谁让我这么渊博呢!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困难,篇间分析可深层次、多角度地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篇章的衔接与连贯给我们以思维的启迪;从词、句、文中挖掘的篇章规律可以解决英语阅读教学中见树不见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要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将课时教学内容放在单元中全盘思考,突破“见树不见林”的课时思维.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制定单元目标,规划单元学习,明确研究路径,预设单元评价,重视起始课教学,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就提出了英语课Teaching as a whole整体教学思路。整体教学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接触课材料,由浅人深整体理解和学习课。如果一开始就对所学章分段教学,课必然被肢解,容易使学生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整体——局部——整体即合——分——合的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插班生林可树》杨聪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一个问题学生的缩影,一朵经历冬雪的蓓蕾,一棵险些夭折的小树。林可树这位县城镇小的小学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对象,他父母离异,哥哥和父亲已重组家庭,他和开了一家酒店的母亲相依相伴。这个插班生传奇的教育经历,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段教学也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掌握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远程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针对这一问题,把学习课程细分为若干知识点,基于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组成一棵知识树。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后序优先”搜索知识树的学习方法;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可对知识树进行“枝剪”,动态生成一棵新的知识树。在当今计算机网络时代,这对教育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郭兰林,谢美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工作的头等大事。如何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我们的体会是:贯彻“八字”方针,即建、读、讲、写、画、唱、树、做,并坚持做好三点。一、加强爱...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l0期潘楷林老师写的《“左.右”为难》一文,文中题(3)的问题是:树应该画在房子的哪边?题(4)的问题是:学生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潘老师对以上两题的判定左右为难。在教学中这类问题也时常遇到,在此谈一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谭新阳 《语文天地》2010,(10):10-10
(一)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二) 树合秋声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相似文献   

18.
桃李 桃树、李树的果实。典出《韩诗外传》:“凡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以“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和所举荐的人才,如“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19.
毋建刚 《江西教育》2003,(16):27-27
深入钻研课程内容。钻研教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实际上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构想出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案。为了避免“见树不见林”的弊端,教师应当弄清此文和前面已教内容的关联与发展。用心探明学生实际。分析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学校课程的目标指向是为了人的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基于党中央提出的育人目标,学校课程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点和学生特征进行系统整合。在课程统整的背景下,以林和树做喻,以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载体,提出了"林—树"式课程的研发,试图系统性、结构化变革学校课程,建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现"人建课程,课程树人"的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