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不仅具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是直接结合,而是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重要中介。从实践本体论意义上反思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真实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基石,更是民族不朽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性,重视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将传统文化渗入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涵,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围绕“节日文化”“节气文化”“民间工艺”“家乡美食”等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民族复兴大任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厚植家国情怀,铸魂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课堂教学融合顶层设计、开展常态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好信息网络教学平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科学的文化融入课程效果评价等实践策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探究在传统文化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查阅文献和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了把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相结合这一理念,提出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传统文化课程相适应的观点,阐述了传统文化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传统龙文化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文化的不同层次又有侧重地承担着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等实践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龙文化的层次及其承载的实践功能也在不断发生流变。只有对传统龙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治理,延续有生命力的文化实践功能,淘汰过时的文化功能,才能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在传统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远,是课程建设重要的文化基石。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需要从历史角度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实践样态,确立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将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的深度融合看作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当代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桥梁,关注儿童成长的独特性、具体性和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二者深度融合应注意三个结合,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传承经典与转化创新结合、课程实践和乡土文化结合,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的有效联结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值得广大初中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推广。在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从凭借礼仪教育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凭借生活实例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凭借班级流行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德育这三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渗透。  相似文献   

9.
张玉凤 《甘肃教育》2023,(16):117-120
文章旨在探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从幼儿园为什么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如何紧密结合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兰州大学幼儿园的实践作为具体案例,从教材、教师、幼儿、家庭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让孩子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路径上,应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主题+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就其概念内涵与实践效果而言,创造性转化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一,是近代中国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合理地锚定转化的对象和内容,应当区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需要转化也可以转化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根据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方式是“接着”传统并以“层累式”创作来延展传统,以“接合”/“去接合”的方式拓展传统,以释放被排斥、压抑的内容和实践来优化传统。应予强调的是,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在创造,重在探索。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由舒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创造性转化有丰富的历史经验而没有刻板的程式,有明确的方向也需要民族的集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全面深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对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逐渐彰显。本文以青岛几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为切入点,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和实践情况,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4):36-3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实践,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和优良精神。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综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够实现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批判,以及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缺失,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认知与自信,对高中德育工作造成冲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这要求我们基于传承、对比、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实践,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实践,教育高中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化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内核,培育与发展现代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学语文承担着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同时还必须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深度融入的师资团队,才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路径,才能达到提升高职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刘凯莉 《学苑教育》2023,(22):7-8+11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为研究主题,分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问题,发现存在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传统文化应用方式比较机械和应用领域比较狭窄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8.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的铸魂育人使命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为研究起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实践进路。采用文本分类法、语义分析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真善美”文化基因,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注入文化基因,又能以文化人厚植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研究结果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理论思考,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途径的制定忽略了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实践教学队伍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存在困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等;依托宿州当地文化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零距离参观式与深入挖掘应式等实践教学方式,将当地优秀文化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高校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以文化内容传承增强德育实践的感召力,以文化内涵凝聚拓展德育实践的新媒体平台,以文化形式创新提升德育实践的针对性,以文化氛围创设提升德育实践的实效性,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成长、道德修养、奋发有为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