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促使学生乐问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引疑、以动引疑、以赛引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问、敢问、善问。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学生乐问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引疑、以动引疑、以赛引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思维发展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采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够提问题为荣,以善于提问题为荣,以敢于提问题为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了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我们班的学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他们争相提出各种疑难的问题.然后由我来解答。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习对学生作为新世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素质所提供的训练,从而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习,即“授之以渔”,教学中真正让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本文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一、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二、激励学生,使他们有一个乐于提问题的“心”:三、引导学生.给他们一个善于提问题的“脑”.  相似文献   

7.
宗海俊 《学苑教育》2012,(22):77-77
高中生物教学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均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得到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课后访谈,分析学生课堂提问现状,并提出“恰当选择教学材料,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提问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合理运用提问方式,让学生善于提问;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提问”等策略,让学生学会提问,提高学习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讲授加验证”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 学习兴趣,抑制了提出问题、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转变 观念,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利用材料、联系生活创设情 境,营造学生乐于提问的氛围;优化实验设计,多些动手实践,多些同伴交流,多些思考时空,使学生善于提问是提高学生提 问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采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够提问题为荣,以善于提问题为荣,以敢于提问题为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了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我们班的学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他们争相提出各种疑惑或疑难的问题,然后由我来解答。当然,在很多的时候,学生们所提出问题都能把我这个老师给难倒,但我不气不恼不烦不躁,耐心地和学生们共同研究解答问题,尽自己最大所能来满足爱提问题学生的要求。我想,正是在学生们的这种“满堂问”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能力的不足和学生们的“伟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在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质疑”就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要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发掘数学问题,并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有了疑问,就能勇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从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技能是前人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与想像力。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有自己独特性的看法,会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习对学生作为新世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素质所提供的训练,从而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习,即"授之以渔",教学中真正让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本文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一、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二、激励学生,使他们有一个乐于提问题的"心";三、引导学生,给他们一个善于提问题的"脑".  相似文献   

18.
何秀芳  考传超 《考试周刊》2012,(68):152-153
创新始于质疑,知识源于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本文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角度.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李辉 《中学生物学》2007,23(5):11-12
质疑问难是探求生物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姜玉燕 《考试周刊》2013,(53):64-64
<正>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想,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掌握提问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意识是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利用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