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波的干涉”一节难点是理解波的干涉图样。如何使学生把波的干涉图样与水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波的干涉”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物理中波的干涉是一个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学过后的感觉都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其原因就是对几个关键的知识点迷惑不清。现对本节内容中的几个疑点加以解释,希望能给广大师生在对波的干涉的理解上多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4.
干涉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它能够产生相互间隔的加强区和减弱区,其中判定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是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近几年高考,总结出两种判定加强区和减弱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波的干涉》这一节讲到“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紧接着讲了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而没有讲满足了这个必要条件的两个波源产生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但事实上中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较准确的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为此本文从一道例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并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  相似文献   

6.
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是高中物理课程中“机械波”和“光的波动性”中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和掌握干涉、衍射的现象和性质是学好这两部分知识的关键,而做好水波的干涉、衍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干涉、衍射的性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校不具备水波槽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设计了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的第54面和56面的实验装置,用简易材料组装仪器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张飞 《物理教师》2008,29(8):33-33
现行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的知识是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获得的,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该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2)该实验只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很难直接观察到介质中某质点(如加强点或减弱点)的振动(如位移变化)情况;(3)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在常规情况下)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三维目标”则是这个理念的支柱。所谓“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引言:本节内容是属于高考的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只要求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即可.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时,便觉得没有多少内容可讲,从而降低了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波的干涉”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现象,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以及研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要进行优化设计,只是在最终落点上,对学生的练习题不要求过难、过深.以下提供本节课教案一份,供广大同行参考.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 ①知道波的独…  相似文献   

10.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 .但这部分教材抽象、复杂、不易掌握 .教师在波的干涉的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图 1 波的干涉的示意图教师在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前 ,首先应复习振幅的概念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振幅大 ,振动强烈 ;振幅小 ,振动弱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图 1 (此图见 :高中物理(试验本 )第三册 第 46页的图 1 0— 2 8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 ,同时讲清楚 :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 ,在重叠区域里波峰与波峰相遇 ,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 ,振动的振幅…  相似文献   

11.
何春光 《陕西教育》2005,(11):12-13
“对话型语文教学所指的‘对话’具有丰富的形式,广泛的途径和实质性的追求。从途径看,可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从形式看可以是质疑、讨论、补充、争辩、朗读,甚至是静默的思考。”“对话一定要通过交谈,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各方之间的言谈,而是指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听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本期从“对话教学”的来稿中精选出四篇文章,对这一话题采众家之长,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2.
用“峰峰”相遇、“谷谷”相遇来解释定义振动最强点,用“峰谷”相遇来解释定义振动最弱点对记忆十分方便,但不便于理解。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错误认识。如图1所示为两列波的干涉图样,A1、A2为振动最强点;B1、B2为振动最弱点。学生们往往会认为A1、A2永远处于波谷、波峰的位置。对于A1、A2之间的点C则认为其处于平衡位置不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点认为,波就是周期性振动的传播.而实际上,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类,它们的传播过程都能形成波.文章根据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提出了波的全新分类及"转动波"的概念,得出了转动波的数学表示.  相似文献   

14.
"因材施教"作为有记载的教育行为始于孔子,作为明确的教育要求始于朱熹。朱熹用"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陈述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她一直是中华民族教育理论中的璀璨明珠,至今仍散发着夺目光芒。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倩 《现代语文》2009,(4):32-34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解读”一词成为热点词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说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他人的发言,教师和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义务。”只有倾听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8.
刘建国 《南昌教育》2006,(12):20-20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相似文献   

19.
杨波 《中小学电教》2012,(4):128-129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属于非重点知识,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知识点,是学好后面"光的干涉"这一节内容的前提。同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也很多。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需要精心设计,要让学生从中得到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理论分析时不要有过多的引申。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仁甫老师教学《相信未来》,捕捉课堂生成,借助直观形象,巧妙引领学生探得现代朦胧诗真髓,更培养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