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军  程中华  李廉水 《科研管理》2016,37(6):134-140
本文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表明当前中国产业聚集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大于环境正外部性;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最后,提出聚集区改善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内蒙古煤炭产业状况,分析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产业的聚集与转移,衰退产业向城市郊区或者乡村地区转移,高新产业向城市中心聚集,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而产业向乡村地区的转移又会对移入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产业聚集动态分析还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国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有关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对产业聚集动态研究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产业聚集变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决定于区域的区域性要素条件。中部地区在传统经济性要素如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布、市场潜力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现代非经济性要素如区域投资主体行为、区域产业聚集状态、区域创新环境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劣势。因此,中部地区应紧抓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打造产业集群,吸引与要素条件匹配的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一定的产业梯度,并尽快改善劣势要素的状态,为将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8.
中国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科学》2018,(2):30-33
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考虑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内生性,探讨了二者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具有的知识共享及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降低单位产出能耗,改善生态环境。而环境污染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加速企业外迁,抑制了产业集聚。研究结论证实了我国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提示政府应动态看待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互动关系,避免盲目产业转移而降低环境治理效率,引起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谢荣辉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40-1347
论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水平、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创新在决定"拐点"的位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均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产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其中沿海省份比内陆省份位于左侧曲线的更高位置,意味着较高的集聚水平对应了更强的环境污染,但沿海省份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小于内陆省份,表明沿海省份的集聚正外部性正在减弱,其集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荣  张维维 《情报杂志》2012,(1):47-49,110
从峰度和偏度角度出发构建了可以进行显著性检验的产业聚集指数,在此基础上对1987-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且聚集指数在整个研究区间上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倒U型变化态势,并且从聚集地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且集中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与产业区位聚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工业体系结构的变化中,产业区的聚集和扩散在不同历史阶段变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后,产业区位聚集增长成为不平衡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结合古典经济学派、交易成本学派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派的思想,阐述了产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及产业聚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掌握产业区位聚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产业空间聚集度。定义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的概念。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计算模型。应用模型和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计算出53个国家高新区2002-2005年产业空间聚集度。根据53个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度计算结果,提出了对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发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1):81-86
通过将产业集聚分为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以及专业化三种不同的类型,并将集聚函数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构建了分析产业集聚对环境影响的数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4~2016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考虑空间相关性和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的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以及专业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污染程度与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而与专业化呈"U"型曲线关系。目前有29个省份的相关多样化水平和12个省份的无关多样化水平都低于临界值,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同时,有14个省份的专业化集聚水平高于临界值,已处于"U"型曲线的右侧。未来这些省份可能面临更严峻的环境压力。最后,就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如何减轻环境压力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按省份、年份划分的面板数据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国外R&D溢出对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能力及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影响高技术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国应进一步强化和优化人力资本、R&D投资和吸引外资的策略,增强高技术产业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5.
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污染的基本情况、污染环节、对象、特点及治理情况作了详细论述,为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78-78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国产动力电池处于低端的突出瓶颈是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动力电池装备涉及动力电池数十道生产工序、七大模块,中高端设备目前以进口为主,自动化成套装备更是国内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最具挑战性环节。  相似文献   

17.
产业的空间聚集是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产业的空间聚集就是若干企业为了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而在一定空间彼此接近的行为过程。本文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考察了知识对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假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模型。模型说明,知识影响了企业学习曲线的下移,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约束下,企业会选择接近知识源所在的地区,从而形成空间的聚集。  相似文献   

18.
汽车尾气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雷 《华夏星火》2005,(5):107-108
在现代明的今天,汽车已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自从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经发展成为近现代物质明的支柱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即汽车尾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大气污染会给人身体、生活环境带来许多灾害,但如果说它还会导致人类生育时男女比例的失衡,你认为可信吗?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有效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成了未来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基于2011—2019年我国工业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对工业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构建了Tobit模型和面板阈值模型,分别分析了产业聚集和企业规模对于工业能源效率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无论是产业聚集还是企业规模都可以有效促进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三大区域都可以通过工业产业聚集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只有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所产生的优势来提高能源效率;产业聚集对于工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阈值效应,当聚集程度超过阈值,产业聚集对于工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对能源效率并没有明显的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