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静  李仕俊 《科教文汇》2011,(13):129-129,180
科技交流的迅速发展决定了科技英语及其翻译的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在功能学派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应根据译文文本欲达到的不同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及翻译方法,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罗丹 《内江科技》2009,30(5):18-18
本文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从译者、译文读者、社会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四个方面探讨了《道德经)英译多样性的原因,并时翻译教学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发生的一切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让中国的文化和理念走向世界,外宣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入了解英汉语言及文化差异背景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清晰晓畅,通俗易懂。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翻译目的论以及此框架下的"译者主体性"来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本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今后的政治文献外宣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黄采苹 《科教文汇》2010,(25):127-128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准则:目的准则、一致准则和忠信准则。本文以白芝(Cyril Birch)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对戏剧中典故的不同处理手段,得出如下结论:(1)目的论可用于分析戏剧文本的翻译;(2)译者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8.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9.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翻译界。怎样的翻译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翻译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传统上有两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标准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不足以评判所有的翻译作品。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指导下,译者主体性也应该考虑在翻译标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影视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选择配音还是选择字幕的矛盾,归化与异化的矛盾,音频、图像和字幕的矛盾等影视作品翻译中常见的矛盾成为研究的焦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发起者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源作品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试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浅析老友记字幕翻译。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试图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译文的对比揭示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不同程度的发挥,旨在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3.
在数千年的翻译历史中,译者普遍被定位于"仆人角色",译者要服务于两个"主人"——作者和读者。随着现代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译者的主体作用逐渐被人们认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多重身份,即读者身份,作者身份,创造者身份及研究者身份。  相似文献   

14.
周小英 《知识窗》2012,(2X):6-7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对原作的忠实,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度、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6.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魏羽 《情报科研学报》2013,(6):615-617,624
如何在翻译中有效突出信息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奈达认为,“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让读者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的目的,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灵活地翻译.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文译文存在着不少问题.作者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针对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简介的英文译文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评析.  相似文献   

18.
王秀丽 《科教文汇》2009,(10):246-247
本文从文学作品的模期性和接受学基本原理出发说明文学翻译是一个译者积极主动接受原文和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译者会因为期待视野的不同和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预测的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试图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译文的对比揭示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不同程度的发挥,旨在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20.
很多译者在翻译西方幽默的时候却会遇到可译度小和不可译的例子。目的论是解决译者这种困难的一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将译出幽默的目的,即使人发笑,为最高原则。具体到具体的翻译方法,又有直译法,归化法和加注法三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译者翻译幽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