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创新的本质意义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创新的含义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2.
“人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真髓,“人教育”是人类的觉醒和期待,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着马克思“人关爱”的空场与疏漏。要进行人教育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知识性到思想性的转变;物到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人精神”之弘扬,“真善美”之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2005,(9):40-4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发挥着传承社会、传递经验的重要作用。传承社会,就应该立足社会、深入生活;传递经验。就应该以人为本、促人发展。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成长中的人,促进人的优质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因此,教育要研究人的成长之基。发掘人的成长之因.形成人的成长之势。一句话,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那么,人的天性特点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5.
理性非理性各有自己的正负功能,它们是一把双刃剑。人的本性是理性非理性的和合,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透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功能,发挥理性和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尊重人之“本”、发挥人之“本”、满足人之“本”。  相似文献   

6.
莫言继承了古典中国鬼魅叙事的传统,建立了属于自我的鬼魅小说世界。这个鬼魅世界由在野之鬼与祖先之鬼组成,在野之鬼是今世的人相,祖先之鬼是前生的人相,二者互为印证,共同构成了由表及里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7.
略论人的生命价值崔新建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一个重要_组成部分,又是人的价值研究中涉及最少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人的生命何以有价值;二是人的生命价值之表现;三是人的生命价值之评估。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生命是人之为...  相似文献   

8.
认识主体的多极性与传统认识论之误刘啸霆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认识是人的认识,认识因为人而成其为认识,人因为能够认识而成其为人。因此,一般地说,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为人和人作为主体,二者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人的认识论也就是主体的认识论。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终极关怀人的哲学。“以人为本”始终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就是指人是现实世界之“本”、价值之“本”和历史之“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石海玉 《陕西教育》2009,(11):29-29
人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处人处事远未理性化的初中学生,感情化倾向更为突出。初中阶段是人长身体的重要生理阶段.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所以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体育教学在情感投入上要有“四心”,即仁爱之心,耐久之心,和合之心,包容之心。  相似文献   

11.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2.
荀子认为礼是人的本质。具体言之,礼是人、物分别的根据,是划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原则,甚至是重构社会等级的标准。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质论与其人性论根本对立,使其礼为人之本质的证明缺乏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14.
妨害公务罪的保护客体是公务,其行为客体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公务人员,包括人之要素、事之要素、时之要素和地之要素。人之要素为国家公务人员;事之要素为依法执行之公务;时之要素为依法执行职务之时;地之要素为依法执行职务之区域。  相似文献   

15.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是人所皆同的,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这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何落实于现实层面,表现为个体人的本性,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的具体品质,是人性的实然状态,而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则着重回答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演进,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一切哲学思辨,思终都落实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过剩”是一种自然界和社会中时有所见的现象。雨水过剩,农田要涝;高档房子多了,卖不出去;大商厦过剩,就要倒闭;营养过剩,就会有许多“胖墩儿”;冗员过剩,企业可就有破产之虞了。“过剩”,实际上是浪费。“人十之,己百之”,这话不错。勤勉有加,但要细算算账,可能也有“过剩”之嫌了。人家用十分力干了的事,自家却要十倍于人。笨鸟固然是先飞了,倘人家一如“龟兔赛跑”的兔子早早地去睡了大觉,那倒罢了,倘不是———而是用那九十分的力气做了许多其他的事,自家可就不一定合算啦!己不如人,人十之,己能不能二十之三十之…  相似文献   

17.
遗失物是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丧失占有的有主财产。其构成要件包括:遗失人丧失了财产之占有,遗失人丧失占有须非出于本意,非被不法侵害人占有之财产,须非埋藏物,须为有主财产。  相似文献   

18.
教育絮语     
教育絮语教师天职:自化化人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教师要“自化”.就要严于自律,明于自知,勤于自学,精于自业,敢于自先,勇于自进,简于自奉,乐于自献;要“化人”,就要对学生施以严父之教,慈母之爱,益友之助,良师之育,坚持以情暖...  相似文献   

19.
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  相似文献   

20.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