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用英语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英语思维"不是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或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而是长期学习英语、熟练掌握英语之后的结果.教学中应重视母语的使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思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英汉思维方式之差异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洞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能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词汇习得和英语思维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伟 《文教资料》2006,(27):163-164
英语思维的缺失是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用英语进行思维。本文探讨了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思维问题,提出学习者词汇习得的过程同时应是英语思维建立的过程,这样的词义的习得已经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并有助于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刘小银 《教育》2014,(30):75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虽然学生经过小学3年和初中3年的英语学习,但在初中毕业后仍然很难用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仍然在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在英语交流或英语写作中,“中国式的英语”层出不穷。为什么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究,发现他们没有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那么什么是英语思维?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又如何培养呢?所谓英语思维就是学生通过大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己在母语汉语思维里想英文该怎么说,照汉语表达方式转述英语就可能导致说出中式英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汉语思维的干扰,说出写出大量汉语式的英语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用汉语思维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或者是用英语词汇堆积转述汉语思维往往会逐字理解、对释,这种一一对应的错误模式违反了英语表达规律。所以在交际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式英语。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蔺华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43-144,F0003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上明显有别.它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障碍,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英语教学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文化导入,让学生深入情境,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陈秋云 《考试周刊》2010,(13):113-11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语言思维是把语言学习转化为语言交际的唯一媒介。用英语思维,就是指在使用语进行表达或阅读时,没有母语的介入,没有“心译”的过程,完全用英语思考、表达自己或领悟别人的意思。我们学习英语,总有一个母语(汉语)干扰源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语言材料和思维直接联系起来,尽量减少汉语这一中间环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决定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而西方人则擅长抽象思维。我们应了解英语思维模式,并不断训练和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达到掌握和应用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大脑思维的工具,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必须丢掉本族语这根拐杖。然而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常常借助母语这根中文拐杖,而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从而使英语的学习受阻。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语言大师吕淑湘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中谈道:“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让他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英汉思维的差异,帮助学生顺应这些差异,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了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英语学习就能产生一个相应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学生英语汉化倾向日渐突出,其根源在于他们脱离了语言所反映的主体——即缺乏用英语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或原理的感受和认识及认识方法,违背了英语“语言思维的客观规律”。在英语学习中应注重“用该语言表达客观主体这一自有规律”,否则“学生学到的只能是英语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不是英语思维”。所以高校学生英语的汉化问题实质上是“英语思维问题及其与汉语思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华勇  宗伟 《考试周刊》2009,(38):89-91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学会的英语被称为"中国式英语"或"Chinglish",造成中国式英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只重视语法、词汇、句型等英语结构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培养,结果在说英语时就只能在汉语思维及其表达方式的潜意识的指导下,按照汉语的语法结构来说和写英语;这样说出和写出的英语必然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表达习惯,这样的英语被称为"Chinglish"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让英语学习者摆脱和避免"Chinglish",本文作者从认识和培养英语思维表达习惯这个角度阐述了怎样说出地道的符合英美人士思维习惯的英语。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思维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存在的形式,而思维则是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正是因为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熟悉和掌握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英文思维的过程。对于习惯汉语思维的中国学生来说。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必将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和干扰。  相似文献   

14.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是由于漠视或不了解中西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的差异而形成的现象。对中式英语的研究、探讨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并克服这一现象,使得国际交流变得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5.
杨斯毅 《海外英语》2014,(11):54-55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中文来解释和学习中国成语——倘若从来不转换角度或思维模式,那么.一种学问就很容易学累、学蔫,甚至学歪。而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淦释.如用英语来解释中文的成语和寓言,为转换思维模式提供了机会和便利。  相似文献   

16.
由于英语与汉语在思维、表达等方面差异较大,且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时不能用英语去思维,说出的句子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时常出错。如: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成:“Goodgoodstudy,daydayup.”他们认为英语很难学,不是努力地去钻研,而是放弃。一些学生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对英语就不感兴趣,致使基础差、底子薄,到了高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大、难度的增加,就更感到困难,一看到长篇的阅读就头痛,因此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作者主要分析英汉思维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金花 《中学理科》2006,(11):82-82
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用思维定势解决问题,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高三生物复习中,习题练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题海战”成了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机械的“思维定势”悄悄地左右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定势就成了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19.
刘璐 《教书育人》2006,(11):82-83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自身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思维痕迹严重,很多句子都是借助汉语的思维习惯翻译而来,所写出的文章让人不甚明白;文章结构条理不清,思想混乱;逻辑关系不清楚,连贯性较差;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词不达意”“汉语式结构”“缺乏连贯”等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在写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用母语进行解题、构思,甚至于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时无法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用汉语构思,套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这样所写出的文章难免有翻译的嫌疑,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不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倒像是一篇用英语词汇堆积而成的中文作文。  相似文献   

20.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式的形式来表达概念间关系的一种图示法。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巧妙地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英语的单词、语法、阅读、写作教学中,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