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间词话》在论述诗境、妙悟、诗法三方面与《姜斋诗话》极为相似:在诗境论上,《诗话》以为有境之诗写景不似“五里雾”,诗中“情不虚情”,诗歌重在“一意”;《词话》认为写景妙在“不隔”,词人不失“赤子之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妙悟论上,《诗话》称道诗中“神理”,读诗贵在“自得”;《词话》赞赏诗人“神悟”,读诗当重气象。在诗法论上,《诗话》指出作诗未尝“无法”,但不得拘守“一成之法”,舍筏登岸,方为“现量”;《词话》讲究“章法”,据弃浅陋之法,主张于意境上用力,止于“无迹可求”。可见观堂词论深受船山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是读诗的根本。因此,诗歌情感态度成了历年高考诗词鉴赏题目中的考查重点。对诗歌情感的考查不仅以直接提问的题型出现,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感受,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诗、品诗、悟诗,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通过优秀古诗词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追求理想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品大多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和感染读者。阅读中如能深层次领悟到诗情,就等于抓住了诗的灵魂,读懂了诗。下面就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怎样读诗。诵读可开诗歌之“窍门”。诗歌创作离不开生活。不同的诗,抒发的感情不同,其抒情形式也不同。阅读中,读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诵读,明白其抒情形式,尽量将诗还原到诗人创作的生活情境中,会更好地领悟诗的主题或情感。如,《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红军时期赣南游击战争中“虑不得脱…  相似文献   

5.
罗勤 《贵州教育》2012,(22):32-33,4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诗歌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在封建科举教育时代就形成了“诗赋取士”的传统,我国一大批文化名人也是通过学习诗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教,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读诗写诗,属对写对,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7.
讲究用典,是中国古代诗歌特殊的艺术手法之一。由于典故概括力强,有的典故还有一定的人物、情节、场景或警语,所以它是“浓缩”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典故使用得好的诗歌,可以增强诗的气氛,收到词短意长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读诗解诗,如果不明典故,或则不知所云,或则误解作者写诗的用意。因此,弄清典故,对于读诗解诗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8.
树木是思想的骨头架子花朵是另一类事物的欲望和它们的后退 ,将自己鲜艳地开放出来由此可知 ,森林是幽暗的所在 ,是猛兽出没、令人敬畏的场境 ,花园则是另一回事人们在此流连忘返 ,并且自以为获得了自身之美的观照【解读】这是一个非诗的年代。在故事和花边新闻充斥着人们的精神消费时 ,诗歌已经被放逐到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地带了。写诗和读诗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另类了。但是 ,南野却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一个纯粹的诗人。《树木》这首诗实质上表达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树木”无疑是诗人理想的一种生存场境 ,但是 ,同“花朵”相比…  相似文献   

9.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童诗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儿童都喜欢诗,喜欢读诗,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读诗、品诗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构建诗歌意境;让学生在真实和想象中同诗歌进行对话;在"放手"与"牵手"间,让学生在诗歌中徜徉。  相似文献   

11.
《读杜心解》的诗歌鉴赏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其中",以意逆志"表现为三点:以心会心,通观全篇,辩证运用注和解;"知人论世"表现为三点:关注时代背景,关注史事,注重对地志、天官、天文、名物的注释。浦氏将两种诗歌鉴赏理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了最好的诗歌批评效果。以此观照杜诗,浦氏的《读杜心解》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12.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4.
黄金元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1):57-59,64
田雯诗歌的魅力源于诗人独特的诗学观.田雯主张学诗要融合唐宋,宜分体学习,探求源流正变,重视诗人的才力,崇尚奇丽之美,并力求自成一家,充分体现出清初诗歌在全面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5.
杜甫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转益多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更在于他有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种"自觉"又不仅仅表现在"技巧"、"功夫"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诗人作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这当然是与诗人诗为"家事"的自豪、"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宋玉"吾师"的价值范式和自身现实遭遇构成接受视野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杜甫之咏物诗,托意深婉、比兴无端,诗作充满浓郁的主观色彩。其情感意蕴主要以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渴望用世和悲悯苍生的衷肠、叙写漂泊中的乡思之苦为主要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体现出其非凡的诗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赵次公是宋代杜甫研究用功极深的学者。他研究的项目非常广,而注和解品位最高。其注解建立在对杜诗烂熟于心、融汇贯通之上,广泛搜集典籍和口语资料,透辟分析,有时还融入考证,故其注解总是妥贴、精细、笃实。其注解发明尤多,匡正前人研究的错误也非常多。综合品评,赵次公的《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是杜甫学史上早期的百万字的伟大研究著作,赵次公是杜甫学史上注和解成就最大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词中的形象倾注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领会诗词中的形象对鉴赏诗歌有着重要作用。将诗词的形象分类鉴赏,把意象、人物形象分类、归纳,对诗歌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一生多舛,遭遇悲惨,饱经磨难。《兵车行》是杜甫写出的第一首直接为人民说话的诗,是其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也是他现实生活转折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