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媒体特别是报社都是将评论与理论合在一起,称为“理论评论部”或“评论理论部”。其实媒体不仅可以考虑建立“新闻评论部”,同时,也应该建立“评论记者”的运行机制和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语境下,对于全能型新闻人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以极目新闻近两年“评论记者”模式的探索为分析对象,从“评论记者”模式出现的现实合理性、记者写评论的独特优势进行分析,并针对“评论记者”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盐亿 《新闻三昧》2005,(9):32-32
《中华新闻报》8月24日刊载评论《记者发矿难财是奇耻大辱》。评论说,7月51日.河南汝州市一煤矿突发透水事故。8月15日,得知这一信息的记者纷纷来到汝州市,向当地政府“领工资”(当地政府花钱消灾,给记者发“封口费”),共有100多家媒体、480人领走了20万元。评论说,这些年来,确实有一些记者背信弃义,不仅将自己的责任置之脑后,更甚者“靠山吃山”.将自己的身份当成了谋私敛财的本钱,成了不光彩的受贿者或敲诈者。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者都清楚,评论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谈到新闻评论。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便皱起眉头.甚至叫苦。因为写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提炼论点,选择材料,而且要慎重地考虑如何拍摄和运用图像。因此,与其它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确“难写”、“难采”和“难编”。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从新闻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下列几个关系,电视新闻评论也能迎难而“解”:  相似文献   

5.
张扣林  杨自强 《今传媒》2007,(10):12-13
在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优先获得独家新闻日益困难,而发表有影响的有新锐思想的独家言论却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浙江《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今年1月,该报开出1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招聘评论记者;今年3月5日,正式推出“嘉兴时评”。半年多来,评论运行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也将于2007年11月3日至5日在嘉兴南湖举行。《嘉兴日报》为何推出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的举措?“评论记者”机制如何才能高效运行?应该处理好哪些重要问题?本刊特推出《嘉兴日报》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专题,供业内人士和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参考、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李鹏 《青年记者》2007,(9):60-61
3月5日,浙江《嘉兴日报》“嘉兴时评”专栏和评论专版面世,“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首度出现在评论专栏里。作为一种新的评论样式和工作机制,嘉兴日报的新探索引起了广大读者、网民以及国内新闻界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赵振字  徐宁 《青年记者》2017,(24):29-31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报纸普遍更加重视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一些报纸开始尝试“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评论员首先是记者,评论文章要在采访中进行.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可以获取观点信息,还可以获取有附加值的新闻事实.本文以嘉兴日报10年来的探索为例,对“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概括力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也许可以这样说,记者通常是沿着由一般而个别,由抽象而具象的路径前进;评论作者则通常是沿着由个别而一般,由具象而抽象的路径前进。所以,记者笔记本上记的最多的是“事”,而评论作者的笔记本上记得最多的是“条”。没有“事”,记者很难作文;没有“条”评论者很难下笔。…  相似文献   

9.
上海青年记者协会最近举行“许锦根新闻评论作品研讨会”。会上,一位中年评论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为一个青年记者召开这样的研讨会这  相似文献   

10.
“记者手记”要比新闻报道多一些骨感,比评论写作多一些肉感,力争思考性与审美性的平衡统一。  相似文献   

11.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曾以30万元年薪聘请视觉总监的嘉兴日报社,今年又出惊人之举:他们以“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和记者。这“四个不问”是科学人才观的最好注脚。 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指出:“新闻媒体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竞争阶段进入到观点竞争阶段。”诚哉斯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已不仅仅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报道最近发现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怎样引领这些新观念和新思想,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观点,这是新时代媒体尤其是党报所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正是因为如此,嘉兴日报社成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以记者的视角采撷新闻并同时发表评论,以观点来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成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据说这在全国报纸中是第一家。我们无法考证是否真的第一,但或许,今天《嘉兴日报》迈出的一大步,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小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6.
陈力丹 《新闻记者》2006,(11):29-30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9月12日对记者谈到,“媒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预测审判结果,发表评论或结论性意见”。此事在新闻界引起了波澜,发表了一些批评性评论。不同意见能够得以发表,这令人欣慰,因为言论自由得到尊重。当然,我再提出反对意见,同样体现了言论自由。读了这些评论,我感到惊讶,因为传媒对于报道庭审的新闻职业规范显然很陌生,同时,对于他们由于无知者无畏而产生的“理直气壮”,也感到悲哀。这里通过对北京两家报纸的评论,谈一下这方面国际公认的报道规则。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评论是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和评议。“作为报纸,新闻是主体,但是作为舆论导向的功能,评论与理论起关键作用,旗帜作用。”(《新闻战线》1990年第6期《做好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几点认识》)评论,在报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说:“不会写评论的编辑不能算是好编辑,不会写评论的记者不能算是好记者。”同样,不善于编发评论的报纸不能算是好报纸。然而,纵览众报,人们不难发现评论却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评论不是偏少,就是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或是“众口一腔”而雷同。重新闻、轻评论,“瘸子”走路失衡,“哑巴”办报无声,是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按理说,我们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好形势,深入民心的好政策,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评论的选题范围极为广阔,思想素材多姿多彩。办报人完全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对现实生活纵横捭阖地去分析和评  相似文献   

18.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20.
怎样培养和造就电视新闻专职评论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心云 《声屏世界》2005,(11):49-50
2003年开播的《央视论坛》第一次引入了“本台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本台评论员”由央视的记者、主持人白岩松担任,“特约评论员”刚由其他媒体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他们的个人特点逐渐成为节目特点的一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日常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