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员谈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象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份。一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1981,(5)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注进多少,漏出多少,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象海锦,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记者采写消息也好,采写通讯也罢,都必须深入现场,去认真地观察,以便搜集、寻找到那些富有价值的东西。应该说采访越深入,观察越细微,掌握到的素材就越多,写出的稿件内容就越丰富,出精品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那么,在采访中,究竟怎样去观察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那就是要在深字上做文章,在深字上下功夫。所谓的深,我体会,一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真正能够深入实际,扑下身子,去寻找和发现新闻,而不是平淡的采访,或者说是浮在上面的采访,更不是坐在办公室抄材料。二是在  相似文献   

4.
也说定位     
任何一家媒体,现在都特别注重给自己定位.比如,报纸是办给哪些人看的,就应该针对哪些人做新闻;栏目是针对哪些人开的,就应该针对哪些人说话.这一点当然没错.传媒竞争越激烈,就越要有针对性的产品;产品越要有针对性,就越要细分消费者.  相似文献   

5.
"棉花团"与"铁板块"张爱军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勋交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l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份。l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  相似文献   

6.
我的政治水平不高,但憎爱还是分明的。在整风期间,当右派分子骂党、骂社会主义越是显得十分凶恶的时候,我觉得越是可以找到显示党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的主题。而这种思想越明确,就越比较容易抓住迫切的主题;反之,如果思想不明确,也常常把到了手的材料又放过去。下面我谈谈采写“在右  相似文献   

7.
接近性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一般来说,离读者越近,离生活、生产一线越近的新闻作品,读者就越爱看,就越引人注目,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消息{我省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飞跃》之所以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并荣获1998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省区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作为采写者深有体会。接近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接近性新闻作品就很难引起读者关注,自然新闻作品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需要记者很好地把握欲使知者与欲知者的关系,了解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读者的需求。在接近性上下功夫。第一是抓党和政府重视和群…  相似文献   

8.
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员谈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象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棉花式的长新闻”(《新闻研究资料》第十七期)。深刻理解彭真同志这段形象而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写好新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先进人物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如何写活先进人物是个难题,但又是个非解决不可的难题。我去年采写了十几篇先进人物的稿子,基本上都被采用了,还有两篇获了奖。结合写作体会,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绕开“闪光点”。采写先进,首先想到“闪光点”:临死前的豪言壮语,困难时的英雄主义,对亲人家属的大义灭亲,工作中的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几十年一贯制这么坚持下来,越写越绝,例子越选越奇,把典型写成了“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反而败了读者的胃口。而我们通讯员如果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有回天之力,无论自己写作时如何“感动”,读者还是不买账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地方报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准确定位,应对挑战,拓展生存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努力增强报纸贴近性。 曾经有人打过这样的比方,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生存环境就类似婴儿之于母体那样密不可分,地市党报应该当好读者与生存环境血脉相连的脐带。接受心理学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刻都在接受和传递着各类信息,这中间,对信息的接触频率越高,就越易记忆;参与性越强,就越受关注;时空距离越近,则越易引发共鸣。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带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势必不断产生大…  相似文献   

11.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2.
少写多想     
开始当报道员,新闻干事经常叮嘱:少写多想。这句话十多年时间记忆犹新,就是因为它对我学习新闻采写帮助很大。看一些基层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不流畅不顺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想杂乱,主题不集中,到后来连自己都搞不消要说明什么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想的功夫下得不够,想的火候不到。掌握一点材料,本质没有吃透,脉络没有理清就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写到哪,致使稿件漏洞百出,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每期刊登的“得奖新闻采写淡”我都连看几遍,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想看,看后,受益不浅。第5期刊登的《文贵避平庸》,介绍《大老齐成了‘香饽饽’》的采写体会以及原文和点评,看后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新闻即是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它要求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编辑部,并刊登或播出,尽量缩短事件发生的时间同刊登或播出的时间差。做不到这一点,突发性新闻就失去了价值。新闻基础理论提出了五个“W”,即新闻的五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什么人和什么原因。既然是要素就应该每篇新闻不能缺少,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并非如此,特别是一些写得质量较高、发稿又迅速的突发性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  相似文献   

16.
5月22日,备受全国高校师生热切关注的《人民日报》’96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终于评选揭晓,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问队学员彭光明采写的《举村同贺“夕阳婚”》名列榜首,荣获一等奖。他是如何采写的,有没有什么“秘诀”?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彭光明,挖掘他采写这篇征文的幕后新闻。“首先,我认为最量要的一点就是审题,”彭光明开门见山,言语中透射出新闻专业学员的敏捷思维,“放寒假前队领导专门传达征文启事时,我就特别注意到征文的要求是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发生的重大变化,真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内参,是指新闻媒体向上级党政机关部门呈送的内部参考的信息,是党和政府了解下情、掌握社情民意、指导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说,写内参是媒体编辑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特别是近年来,内参报道方面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一方面是有些作者不知内参报道该抓什么、反映什么,参与采写内参稿件的记者减少;一方面是认识误区,认为内参就是批评告状,不愿意得罪人,采写内参稿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后者,还给了个别媒体记者利用内参线索搞金钱交易等非法活动的机会。在此,笔者就内参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读者的印象中,往往认为专副刊是时尚的,小资的,甚至是阳春白雪的。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专副刊的采写中,我们也可以距离基层老百姓很近,专副刊的题材同样是越到基层越鲜活。扎根乡村土壤,采写更动人的越文化绍兴晚报每周日推出的《新知周刊》是由我主写的。这个周刊的宗旨是:品味古今绍兴,相约文化新知。而我在采写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想要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越地文明,还是要多下到基层去,于是也就有了我的一次次“乡村穿行”。这样,去年4月就有了我撰写的走进绍兴古村落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无论是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60年代越南战争,7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战,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还是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我们都可以读到随军记者采写的军事通讯。那么有人会问,中国最早的军事通讯出现在什么时候、哪张报纸上呢? 刊于中法战争时期的申报在中国报业史上,第一篇由随军记者采写的军事通讯,出现在中法战争时期的《申报》上。 1884年4月3日(清光绪十年三月初八),当时上海的中文报纸——《申报》在一版登载了一篇军事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