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走出“编辑的误区”门外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门外网络谈     
据说网络媒体这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在新闻海洋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有人预言,传统媒体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恐龙,互联网将摧毁传统媒体生存的基础。①这真有点“恐怖”.以致许多人惊呼:“狼来了!”自然也有勇敢者,他们提出要“与狼共舞”。我因为不知道网络的厉害,对这个“第四媒体”迟钝得很,却冒出这样一个问题:网络毫无疑问是个媒体,但它能是新闻媒体吗?它能承担一个新闻媒体对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吗?专家们说网络新闻最本质的东西是它消除了新闻传者与新闻受者;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互动,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4.
门外谈影     
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尽可能地给有才华的记者(包括文字、摄影记者)提供一点崭露头角的“舞台”。“提供舞台”的过程,实际上是破除自己旧观念的过程。一是破除把新闻摄影当作“活跃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二是破除硬性要求摄影直接配合报道的旧观念,三是破除苛求画面完整、形象完美的旧观念,四是破除“怕出格”的旧观念。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舞台上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门外网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不懂传播学,却接到两个规格都很高的传播学研讨会通知。这当然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可是,我又没有论文提交给大会。经请示主办会议的领导,得到了免交论文的许可;于是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先是在南京,后又到上海,听了许多专家的宏论,特别是好些台湾学者的报告,让我眼界大开,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但是,毕竟我缺乏传播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好些报告听得云里雾里。也就是说,在我头脑里产生了一些疑问;本想在会上提出来向专家们请教,却因为没有发言的机会,只好作罢。这个遗憾一直压在心里,会上没能得到专家们…  相似文献   

6.
门外谈影     
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尽可能地给有才华的记者(包括文字、摄影记者)提供一点崭露头角的“舞台”。“提供舞台”的过程,实际上是破除自己旧观念的过程。一是破除把新闻摄影当作“活跃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二是破除硬性要求摄影直接配合报道的旧观念,三是破除苛求画面完整、形象完美的旧观念,四是破除“怕出格”的旧观念。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舞台上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7.
试谈“编辑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化主体意识的趋势,作为“欣赏主体”的正式发言人——评论家正在研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怎么又哄抬出一个“编辑主体”来了?编辑编辑,编编辑辑,作家是他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他的最高主子,一仆二主,谈何“主体”?! 诚然,编辑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是充当仆人角色。他不创造文艺,不创造科学。作为文学编辑,他从作家那里求取作品,而后将  相似文献   

8.
谈编辑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科学》约我为“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撰文,我虽年已55周岁,但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老编辑,只想就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谈点心得体会。 我于1962年由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工学专业毕业,即到武汉工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任教。在从事材料与热工专业教学、科研25年后的1987年调至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任编辑、副总编辑至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能够长期一贯地从事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能够有机会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编辑生涯结缘和融于出版事业发展之中,感到十分欣慰。  相似文献   

9.
上海出版局党委最近召开了几次座谈会,邀请部分副总编、编辑室主任,座谈工作重点转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动结束了事务还不少座谈中反映:运动结束了,出版社的会,现在不多了,“六分之五”的呼声,已不那么震耳了。但这是指一般编辑讲的,对于副总编这样社一级的干部来说,事务还不少,真正坐下来看稿子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什么报刊,总是力求以有限的版面,刊登最多的稿件,增大报刊的单位容量,向读者提供最丰富的信息.那么,显而易见,对已经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一番删改,完成精加工的“头道工序”,就成为编辑工作中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实际的问题.删改得好,可以使文章短小精粹,耐读耐看,以最小的篇幅,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删改得不好,有可能使本来不错的作品,成为等外品,甚至是废品,即使勉强发表出来,不仅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甚至会贻笑大方.这里确实有一个文野之分,粗细之分.一提“删”,有的人很容易认为,无非是对文稿大砍大杀,删得愈短愈好,愈简愈好.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删,是有原则的,并不是不问什么情况,不管内容与对象地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编辑力”一词的来源和内涵,深入分析了“编辑”的定义,提出了对“编辑力”的理解:“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15.
二十二年前,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开辟过“编辑工作的前途”的讨论。我曾写文章呼吁:希望有关领导要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培养编辑要学用结合,为造就专业编辑人才创造条件;使用编辑也要做长远打算,尽量使编辑学有所用,用其专长。当年我还是个青年编辑,考虑问题带有个人打算,又充满着个人的幻想。而  相似文献   

16.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对市场抽选图书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编校质量检查,并公布了一批不合格图书及其出版单位.质检总体反映图书文字差错率高,存在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这与编校工作的优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做什么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回答. 有人说,编辑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它道出了编辑的使命和责任.有人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的.这个比喻广为引用,是由于它不仅道出了编辑劳动的特点,而且也隐含了编辑"默默奉献""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怀.记得多年前作家蒋子龙在作品获奖时,曾经把编辑工作比作水泥柱里只使劲而不露面的钢筋.这与"为人做嫁衣"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王黎雅 《编辑之友》1990,(3):21-22,31
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达到两种基本功的结合,即“动”与“静”相结合的本领。“动”即要求编辑具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量,要能挖掘作者潜心著述的杰作。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哪一家出版社都要出好书、创名牌,谁也不肯让那些闪光的东  相似文献   

19.
张锟 《新闻前哨》2013,(8):77-77
今年5月,以"明星代言问题食品不担责"为标题,不少媒体刊登了这则消息。由头是两高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下面一段话: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了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一般理解为不包括代言明星。于是"明星代言问题食品不担责"一说便铺天盖地闯入读者的视线,网友评论义愤填膺,标题党又一次忽悠了读者。其实,受访者后面还说了一段话:"司法实践中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代言明星如果兼具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者广告发布者的身份而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仍然有可能被追究刑事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段新闻: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天津去世,开追悼会.去吊唁者甚多。追悼会上.地方部门只认官,只准许有官职者进入会场,而把死者的同行——许多专家、学者、教授挡在门外,许多年长者只得在北方寒冷的室外站立等候,在寒风中冻了几个钟头、看着官员领导的小汽车一辆辆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